早期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多焦視網膜電圖的變化
【摘要】觀察早期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PACG)多焦視網膜電圖的變化,評估閉角型青光眼高眼壓對視網膜功能的早期影響。方法:采用羅蘭RETIscan(Version3.15)多焦電生理系統對20例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和20位正常人進行mfERG檢查。mfERG的分析對象為多焦電生理產生的鼻上(SN)、鼻下(IN)、顳下(IT)、顳上(ST)4個象限、6環以及總和反應的波形,對總和反應平均密度、P1和N1的潛伏期結果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PACG組P1和N1波的總和反應平均密度分別為23.33±8.67,9.12±2.74nV/deg2。PACG組P1波和N1波總和反應平均密度較正常組明顯降低(P<0.05)。PACG組SN,IN,IT和ST象限P1反應波平均密度分別為24.89±10.18,24.64±9.27,23.79±7.97,21.45±7.88nV/deg2,較正常組明顯降低(P<0.05),兩組N1反應波平均密度無明顯差異。PACG組R1~R6P1,R1,2,3,5N1反應波平均密度分別為60.23±27.76,46.90±19.85,37.86±15.14,30.25±11.52,22.45±9.59,18.58±6.56,18.92±9.72,13.78±6.26,11.29±4.63,6.90±2.51nV/deg2,較正常組明顯降低(P<0.05)。結論:早期受到眼壓變化的影響PACG可以出現mfERG的特征變化,總和反應平均密度明顯降低,各象限和6環P1波以及內3環N1波反應的平均密度降低。
【關鍵詞】多焦視網膜電圖 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
引言
原發性慢性閉角型青光眼(PACG)已成為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①,由于我國人種的差異和眼球解剖結構的因素造成PACG的發生率較高,閉角型青光眼與開角型青光眼的比例約為3.7∶1,PACG致盲率為30.7%,其中有90%為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所致②。要減少該病的致盲率,關鍵在于早期診斷,這也一直是困惑眼科醫師的青光眼研究中的難題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多焦視網膜電圖(mfERG)逐漸應用于臨床③,多用于診斷黃斑病變等,mfERG能同時刺激視網膜的多個不同部位小區,進而可分析視網膜的不同部位的功能狀況④,由于青光眼視網膜不同部位損傷情況不一致,因而有人開始將其應用于青光眼的臨床診斷中。但是由于閉角型青光眼的房角條件限制,多數患者不能接受mfERG檢查。本實驗中,我們在患者知情同意和嚴格檢測眼壓變化的條件下,初步觀察了早期PACG的mfERG特征,現報告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青光眼組:根據1987年全國青光眼學組推薦標準和Hart和Becker視野分期法確診為早期的PACG患者作為PACG組,并需排除合并屈光不正,屈光間質混濁,視網膜及視神經疾病者。如單眼符合條件選擇該眼,如雙眼均符合條件則隨機選取1眼為檢查眼。2005 01/2005 08西安市第四醫院眼科住院行青光眼預防手術患者中選擇,早期PACG組共20例,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齡41~62(平均51.2±7.1)歲。每1位受試者都簽寫了同意書,檢查前后密切關注瞳孔大小和眼壓變化。正常對照組:正常人標準:裸眼視力≥1.0,屈光間質清晰,眼壓正常,C/D<0.5,且雙眼C/D比值差<0.2,無視網膜、視路疾病,無青光眼病史及家族史。正常20人20眼,男8眼,女12眼,年齡35~67(平均48.9)歲。正常對照組與青光眼組之間年齡和性別經方差分析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德國羅蘭公司RETIscan(Version3.15);瑞士Humphrey750靜態視野分析儀,采用Central30 2Threshold Test進行測試,YT2A型裂隙燈。mfERG檢測方法:刺激屏為ELSA21英寸CRT刺激器,最大光亮度180cd/m2,最小亮度2cd/m2,平均亮度102cd/m2,對比度96%。刺激野以黃斑為中心約30°的后極部視網膜,共103個六邊形。每個六邊形在二進制M序列控制下黑白翻轉,以中央圓點為固視點,眼與刺激屏間距離3cm,60°視角。一階kernel反應(FOK),每1周期47s,各做6個周期。室內自然光線,0.25g/L托吡卡胺散瞳大于7mm,1g/L的丁卡因局部表麻后,置Jet接觸鏡電極于角膜,地電極置于前額正中,參考電極置于同側外眥處。中心視野檢測:暗適應5~10min,對側眼遮蓋,距固視點33cm,采用Central30 2ThresholdTest程序,GoldmannIII視標,背景光4asb,視標持續時間100ms,CCD監控固視。視盤C/D比值檢查:用直接眼底鏡,專人檢查,以視盤表面小血管彎曲度改變或分界銳利的杯緣作標志,計算C/D比值,如無上述改變的以顏色改變作杯緣計算C/D比值標志。分析成分參數:從系統軟件提取對應于各個刺激單元的FOK反應波形,鼻上(SN)、鼻下(IN)、顳下(IT)、顳上(ST)4個象限、6環以及總和反應的波形,測量第1個負向波N1波和第1正向波P1波的振幅密度值(nV/deg2)和潛伏期(ms)。6環是將視網膜的刺激區從中心0°起按不同的離心度分成6個環形區,第1環代表中心凹區域,第2,3,4,5和第6環分別表示各環的中心位離心度視角為2.58°,5.71°,9.37°,14.04°和19.29°。在平均圖形上,將第1個負波和第1個正波分別定義為N1波和P1波。N1波振幅為基線到N1波谷的平均反應密度值,N1波的潛伏期是從記錄開始至波谷的時間,P1波振幅為N1波谷與P1波峰之間的差值,P1波的潛伏期是以刺激開始至該波波峰的時間。
統計學處理:先將原始數據輸入Excel軟件,再轉入SPSS13.0軟件,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檢驗水準為α=0.05。
2、結果
2.1 常規檢查
PACG組患者周邊前房≤1/3CT,房角為窄Ⅱ~Ⅳ,部分患眼視盤血管屈曲,C/D0.3~0.6。
2.2 視野
POAG組視野可見不同程度的弓形暗影,生理盲點擴大。
2.3 mERG檢查
2.3.1 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總和反應平均密度比較
PACG組和正常對照組P1波的103個陣列總和反應平均密度為(23.33±8.67)和(32.28±9.11)nV/deg2,N1波為(9.12±2.74)nV/deg2和(7.12±2.14)nV/deg2。PACG組P1波和N1波總和反應平均密度較正常組明顯降低,PACG組vs對照組P1:t=3.008,P=0.005;N1:t=2.428,P=0.021。
2.3.2 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象限P1和N1反應波平均密度比較
PACG組各象限P1反應波平均密度較正常組明顯降低,兩組N1反應波平均密度無明顯差異。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象限P1和N1反應波平均密度
2.3.3 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環P1和N1反應波平均密度比較
PACG組R1~R6P1,R1,2,3,5N1反應波平均密度較正常組明顯降低,兩組R4,6N1反應波平均密度無明顯差異。2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環P1和N1反應波平均密度
2.3.4 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象限P1和N1波潛伏期比較
PACG組與正常組相比,各象限P1和N1波潛伏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象限P1和N1波潛伏期
2.3.5 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環P1和N1波潛伏期比較
PACG組與正常組相比各環P1和N1波潛伏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ACG組與正常對照組各環P1和N1波潛伏期
3、討論
1992年,Sutter等研制成功了多焦(多刺激野)VEP技術③④。它應用偽隨機m序列控制圖形的黑白變化,同時分別刺激視網膜各個不同部位,然后應用計算機進行轉換把對應于各部位的波形分離提取出來,并用立體圖像直觀地顯示所對應的視網膜各部位的反應密度,從而反映局部的視功能④⑥。該技術可清楚地顯示功能下降部位的反應密度下降,潛伏期延長。本實驗中我們利用多焦電生理在局部水平上評價視網膜功能的特點,對早期PACG視網膜功能變化做一系列的區域化研究。許多文獻報道,對有視野缺損的早期開角型青光眼患者進行mfERG檢查,都發現了改變⑦⑩,但是對于PACG患者的mfERG相關報道較少。在對我們的實驗結果分析中發現,早期PACG患者總和反應平均密度明顯降低,各象限和6環P1波以及內3環N1波反應的平均密度降低,提示受到眼壓變化的影響視網膜的總體功能下降;P1和N1波的潛伏期無明顯變化,對于PACG早期診斷意義不大;對于進一步總振幅的變化研究發現,顳側視網膜P1和N1波的幅值明顯下降,P1顳側上下波幅變化無明顯差異,N1顳側上下波幅變化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ACG組外環P1和N1波幅值明顯下降。有學者認為青光眼患者mfERG的成分,如波幅、潛伏期等并不能完全同步與視野計檢測出的異常,在青光眼的不同階段可能影響mfERG的反應,這可能反映了疾病的病理生理機制的多樣性⑾⒁。許多研究都發現無論是動物還是人的mfERG波形都存在鼻顳側變異現象,即鼻側視網膜的反應波形呈雙峰狀,顳側反應波形呈尖銳的單峰形態。Hood等⒁⒂將這種變異的形成歸因于神經節細胞的活動。我們觀察發現早期PACG組大多數(13例)鼻顳側差異消失,P1波為單峰波并較正常對照變窄。這說明在PACG早期神經節細胞的功能已經受到了影響。一些(7例)視野缺損明顯的患者卻得到看似正常的mfERG反應,具有正常鼻顳側變異,而且mfERG的結果異常處并不與自動視野計檢測出的視野缺失處相對應。Fortune等⑾認為在青光眼患者中mfERG成分如視神經乳頭成分的缺失可能實際上導致峰谷值升高⑿⒁,這已在低對比度下的人類反應⒄和其它靈長類動物⒅的研究中得到證實。因此很明顯,試圖將局部mfERG異常與局部視野敏感度缺損相關聯,仍是不現實的。
在本實驗中排除了年齡性別因素(進行了匹配顯著性檢驗)和瞳孔因素(全部在檢測眼壓的條件下散瞳)對mfERG的變異性的影響。全部測試用Jet角膜接觸鏡電極,專人向患者解釋并進行安放電極,檢查操作。總的來說mfERG在PACG診斷的應用還處于研究討論階段,mfERG之優點在于其檢查的客觀和量化,但其也具有某些局限性,尤其是對于它的各波形的起源及發生機制,仍有很多爭論,這還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Quigley HA.Number of people with glaucoma worldwide.Br J Ophthalmol 1996:80(5):389 393
[2]胡錚,趙家良,董方田,等.北京市順義縣青光眼流行病學調查.中華眼科雜志 1989: 25(2):115 119
[3]Sutter EE,Tran D.The field topography of ERG components in man I.The photopic luminance response.Vision Res 1992:32(3):433 446
[4]Hood DC.Assessing retinal function with the multifocal technique.Prog Retin Eye Res 2000:19(5):607 646
[5]Sutter EE.A deterministic time domain nonlinear analysis.In: Pinter RB, Nabet B,eds.Nonlinear Vision.London: CRC Press 1992:171 220
[6]Kondo M,Miyake Y,Horiguchi M,et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5:36(10):2146 2150
[7]Bearse Jr MA,Sim D,Sutter EE,etal.Application of the multifocal ERG to glaucoma.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6:37(9):S511
[8]Chan HL,Brown B.Multifocal ERG changes in glaucoma.Ophthalmic
Physiol Opt 1999:19(4):306 316
[9]Chan HL,Brown B.Pilot study of the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 in ocular hypertension.Br J Ophthalmol 2000:84(10):1147 1153
[10]Bearse Jr MA,Sutter EE,Smith DN.Ganglion cell components of the human multifocal ERG are abnormal in optic nerve atrophy and glaucoma.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 1995:36 (9):S444
[11]Fortune B,Johnson CA,Cioffi GA.The topographic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ic and behavioral perimetric measures of function in glaucoma.Optom Vis Sci 2001:78(4):206 214
[12]潘愛珠,王勇,楊新光,等.早期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的多焦視網膜電圖變化.國際眼科雜志 2006:6(4):810 812
[13]董小芳,王平寶,夏朝華.多焦視覺誘發電位診斷青光眼的價值.國際眼科雜志 2006:6(1):110 113
[14]董小芳,王平寶.多焦視覺誘發電位及其在青光眼中的應用.國際眼科雜志 2005:5(2):323 326

下一篇:雙眼Adie瞳孔1例
相關閱讀
- 我國科學家發明新醫療設備:天文望遠鏡觀察眼底2011-12-20
- 中晚期原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術后視野進展的情況2011-11-09
- 青光眼復合式小梁切除術近期眼壓控制相關因素分析2011-11-04
- 眼科醫療器械開發生機勃勃 幾大產品介紹201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