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三大醫用新材料
自動過期的醫藥包裝材料
Kanupriya Goel和Gautam Goel設計了一款可以自動過期的醫藥包裝材料,經過一段固定的時間之后,這種材料的表面會出現“不宜銷售”的過期提醒標志,讓商家無法欺騙病人。
這種包裝材料由兩層材料組成,表層印有藥品信息,底層則含有隱藏的過期提醒信息,中間通過多層可滲透材料隔離,隨著時間的推移,底層的過期信息會逐漸透過隔離層,當藥品過期的時候,底層的過期信息會清晰地顯示在表層。
此前設計癖曾介紹過一款鮮肉包裝用的保鮮標簽,和本文的醫藥包裝材料有異曲同工之妙。
生物郵票(Biostamp):MC10研制出像臨時紋身一樣柔軟的電路板
遠程醫療為那些距離醫院非常遙遠的病人提供了很多方便,足不出戶就可以提供身體健康信息,獲得醫療建議。問題是不管多么便攜的儀器和設備你都需要佩戴在身上,否則就無法獲得即時、準確的數據。變通方法之一就是把監測技術植入體內或體表。「生物郵票(Biostamp)」就是這樣一種技術。
材料科學家 John Rogers 和他的公司 MC10 開發了一種柔軟的電路板——「生物郵票(Biostamp)」,可以像臨時紋身那樣直接粘在皮膚表面,然后這種超薄的電子篩網能夠隨著皮膚的收縮而收縮,監測體溫、水分等用戶健康信息。
MC10 的科研人員將脆性硅晶片打印成很小的薄片,然后將其排成波浪形結構,從而克服了脆性問題。
Rogers表示這種「體表電子設備(epidermal electronics)」可以用于研制保健產品,無需將其連接到大型機器上就可以監測病人信息,不僅更方便,而且比起在醫院檢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所得數據更精確。
除了監測病人健康之外,這種技術還可以用來幫助運動員監測體內水分,通過及時補充水分獲得最佳成績。除了直接使用外,用戶還可以使用藥店里的噴霧繃帶,讓這種設備更結實,并且防水,避免運動時汗水和洗手時肥皂水的影響,最長可使用兩周
普林斯頓大學設計出3D打印耳朵
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個納米科學家小組通過3D打印技術打印出了一只仿生耳朵,把電子元件和生物材料結合到一起,用靈活柔軟的3D打印耳朵來代替傳統的機器假耳朵。
科學家們選擇的打印材料為水凝膠,一種在組織工程學中其支撐作用的化學物質,接著用Fab@Home3D打印機打印出仿生耳朵,然后將從小牛身上獲取的細胞注入水凝膠中,接著加入一種含有納米銀粒子的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可以傳播無線射頻信號。最后將小牛細胞成長為軟骨組織,并圍繞一個線圈天線變硬。
經過測試,這只耳朵可以接收1MHz-5 GHz的信號,遠遠超過人耳的接收范圍(20Hz-20KHz)。目前只能接收無線電波,但科學家相信可以通過其它材料進一步擴大這種人造耳朵的接收范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