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仿制藥已被列入重點發展的生物技術藥物
據了解,我國生物制藥產值在醫藥總產值中的比重從2006年的7.91%升至2011年的16.1%,利潤占比則從2006年的10.3%升至13.7%。但是我國生物制藥企業的集約化程度目前還不高。
其中,生物制藥在醫藥市場的份額多由大品種驅動,在前500名的銷售額中,大品種占70%左右。中國已批準上市的13類25種382個不同規格的基因工程藥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產品中,只有6類9種21個規格的產品屬于原創,其余都屬于仿制藥。
中國的審評制度上并沒有生物仿制藥的概念,對于生物仿制藥的審評走的是新藥程序,與原研新藥審核程序的區別不大,國際上的大品種如EPO、GCSF、干擾素在國內上世紀90年代均開始獲批,但同一品種生產廠家過多,競爭激烈,并沒有出現國產的“重磅炸彈”型品種。
但中國生物仿制藥的發展潛力巨大。從政策環境看:新醫改帶來藥品市場需求擴容,尤其是大病醫保政策的出臺,以抗腫瘤藥為代表的品類用量提升,單抗類生物仿制藥有望贏得先機。生物醫藥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相應的支持政策將接踵而來。在審批方面,SFDA已經開始啟動制定生物仿制藥指南的相關工作,法規有望“松綁”;在生產監管方面,2013年,生物制品企業將率先通過新版GMP,質量管理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在價格管理方面,首仿藥定價從優;在產業集群化發展方面,各地生物技術產業園區紛紛向創新型生物技術公司伸出橄欖枝。
從社會需求環境看:隨著老年化社會的到來,以及人們對慢病治療和健康的追求,對于預防性用藥如疫苗等生物制品市場將是利好。中國的慢病負擔日益加重,到2015年,抗腫瘤藥、糖尿病用藥、關節炎藥、抗病毒藥、疫苗等領域的復合年增長均會高于世界藥品市場的平均增長水平。
從技術環境看,根據《生物醫藥“十二五”規劃》,未來5年,生物仿制藥已被列入重點發展的生物技術藥物。
對于我國企業而言,當下最主要的任務是盡快建立健全注冊渠道與專業隊伍,提高生產工藝、質量控制、臨床研究和藥物警戒等方面的水平,并與國際標準全面接軌,爭取在生物仿制藥領域抓住機遇,取得比較優勢。
前沿領域的單抗藥物最具有‘重磅炸彈’潛力,其生物仿制藥發展的空間也很大。升級替代品種如長效蛋白藥物,顯示出非常好的增長性和替代性,市場前景較為廣闊。普通重組蛋白藥物如干擾素、胰島素,其技術門檻相對低,將陸續出現多種仿制藥,市場規模將出現大幅增長。這些領域都是值得國內企業關注的生物仿制藥的主要品類發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