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外科開展腦前循環動脈瘤顯微手術的臨床治療體會
【摘要】目的 探討神經外科開展腦前循環動脈瘤顯微手術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3例神經外科開展腦前循環動脈瘤顯微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共19例行動脈瘤瘤頸夾閉術,4例行動脈瘤瘤壁包裹加固術。全部病例術后隨訪3個月,其中恢復良好16例(69.56%)、輕殘4例(17.39%)、重殘2例(8.69%)、死亡1例(4.34%)。結論 對于前循環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手術需根據患不同類型的前循環動脈瘤制定不同類型的手術方式,掌握好手術時機,充分準備,精心手術,加強術中及術后管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顯微手術治療腦前循環動脈瘤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式,可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關鍵詞】神經外科,腦前循環動脈瘤,顯微,手術
近來顱內動脈瘤的診斷率逐年上升,有關報道顱內動脈系統(前循環)的動脈瘤占所有顱內動脈瘤的85%。腦前循環動脈瘤是一種致殘和致死率很高的疾病,早期顯微手術治療可預防再出血、減輕腦血管痙攣。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共對23例腦前循環動脈瘤患者進行早期顯微手術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顯微手術治療23例腦前循環動脈瘤的患者,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齡17~75歲,平均46.7歲。 蛛網膜下腔出血21例,未破裂動脈瘤2例,首次出血18例,第二次出血3例。
1.2 臨床表現及體檢 表現為突發及反復性頭痛、惡心、嘔吐等高顱內壓腦膜刺激征同時伴有偏癱、眼瞼下垂及意識障礙等臨床癥狀和相應部位的神經定位癥狀;體檢時有腦膜刺激征、偏癱等,腰穿有血性腦脊液。其中伴高血壓者15例、伴冠心病11例、伴糖尿病13例。術前按Hunt-Hess分級:Ⅰ級10例,Ⅱ級6例,Ⅲ級4例,Ⅳ級2例,Ⅴ級1例。
1.3 影像學檢查 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或MRI掃描,其中前交通動脈瘤11例,大腦前動脈瘤4例,大腦中動脈瘤5例,頸內后交通動脈瘤3例。
1.4 手術時機和手術方法 末次出血后立即手術16例, 24小時內手術4例,36小時內手術3例。所有手術均行顯微手術治療,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后一般情況為頭后仰10°,側屈10°,向對側旋轉10°~15°,選擇優勢供血側翼點入路,開顱時咬除蝶骨嵴,解剖外側裂池,牽開額葉和顳葉,解剖視交叉池、頸動脈池、嗅池及終板池等,找到動脈瘤行瘤頸夾閉或行動脈瘤瘤壁包裹加固術,在分離或夾閉瘤頸時采用控制性低血壓,平均動脈壓控制在80mmHg左右,17例術中臨時阻斷載瘤動脈,合并血腫者一并予以清除,必要時留置多孔引流管,術后常規用尼莫地平防止腦血管痙攣,同時給予擴充血容量以提高血壓,對急性腦積水,要用藥脫水等措施。
1.5 預后評價 患者生活及工作無影響為良好;患者遺留輕度神經功能障礙,但能生活自理無大影響為輕殘;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和癱瘓臥床為重殘;患者死亡。
2 結果
本組23例,共19例行動脈瘤瘤頸夾閉術,4例行動脈瘤瘤壁包裹加固術。全部病例術后隨訪3個月,其中恢復良好16例(69.56%)、輕殘4例(17.39%)、重殘2例(8.69%)、死亡1例(4.34%)。
3 討論
3.1 動脈瘤的術前診斷避免遺漏 對動脈瘤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的患者要警惕顱內多發動脈瘤的可能,有文獻報道可高達33%,因此要求術前盡量避免遺漏動脈瘤尤其是未出血動脈瘤的存在。
3.2 手術入路的選擇 動脈瘤部位和形態直接決定治療方法的選擇,對于決定手術的動脈瘤,應根據其大小、形態、瘤頸寬度、載瘤動脈及穿通支情況選擇合適的手術入路和動脈瘤夾的選擇。切皮及骨瓣范圍可根據動脈瘤部位、指向,以及顱內血腫的部位適當向額部或顳部擴展,即可獲得滿意的暴露要求。對于動脈瘤術中容易破裂的動脈瘤,術前應做好充分的準備。
3.3 動脈瘤術中處理體會 術中骨瓣應足夠大,便于術后腦腫脹嚴重者去骨瓣減壓,打開腦池,耐心吸除血性腦脊液,使腦組織自然回縮,充分暴露減少對腦組織的牽拉。術中動脈瘤破裂出血是最大風險,預防術中破裂及破裂后能否有效處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但動脈瘤術中破裂危險在任何時期手術中均存在。因此,在早期手術治療過程中對動脈瘤發生破裂要有足夠認識和思想準備。因此,動脈瘤術中破裂是手術失敗、術后傷殘、致死的主要原因,根據動脈瘤手術時機以及動脈瘤自身特點,要求術者在術中要鎮靜、正確指揮與全體手術組人員的有效配合至關重要。若出現術中動脈瘤破裂應迅速的暴露動脈瘤,適當控制血壓,解剖及分離動脈瘤及載瘤動脈遠近端,予以臨時性阻斷時間<15分鐘,并成功夾閉動脈瘤,患者多無嚴重術后并發癥發生。顯微鏡下完成動脈瘤頸的夾閉,應該熟練顯微技術,操作動作要輕柔,進行銳性分離,盡量完整暴露動脈瘤及瘤周結構,選用合適的動脈瘤夾,緩慢釋放從各方向觀察瘤頸是否徹底夾閉,有無載瘤動脈壁及分支或顱神經被一同夾閉以及載瘤動脈及其臨近分支是否因動脈瘤夾的安置而出現扭曲和閉塞,出現上述情況應立即調整或更換合適的動脈瘤夾處理。腦動脈瘤破裂后SAH引起腦血管痙攣死亡率高達67%。血管痙攣與腦池內血塊量有密切關系。對于蛛網膜下腔及動脈瘤臨近的腦內積血徹底清除,早期手術清除血管壁周圍積血,是預防血管痙攣的有效方法,必要時可安置腦池內引流管;術后常規用尼莫地平防止腦血管痙攣,以最大限度的確保手術的成功,減少術后并發癥。本組23例,共19例行動脈瘤瘤頸夾閉術,4例行動脈瘤瘤壁包裹加固術。全部病例術后隨訪3個月,其中恢復良好16例(69.56%)、輕殘4例(17.39%)、重殘2例(8.69%)、死亡1例(4.34%)。
綜上所述 對于前循環動脈瘤的顯微外科手術需根據患不同類型的前循環動脈瘤制定不同類型的手術方式,掌握好手術時機,充分準備,精心手術,加強術中及術后管理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顯微手術治療腦前循環動脈瘤是一種很好的治療方式,可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廖興勝,肖紹文,張超元.腦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早期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0年09卷第10期.
[2]劉琦,王道奎,王永和,曹培成.腦前循環動脈瘤破裂早期的顯微外科手術治療.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年19卷第03期.
[3]余羅星,楊煉球,聶正夫,王世清.腦前循環系統動脈瘤外科治療,醫學信息(下旬刊),2010年23卷第12期.
[4]王和功,王志強,秦志勇,楊慧東,買買提力.前循環破裂動脈瘤早期顯微手術治療經驗.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年11卷第02期.
[5]田向陽.腦動脈瘤破裂的早期顯微手術治療體會.北方藥學, 2011年08卷第08期.
[6]韋廷求.早期顯微手術治療破裂的前循環腦動脈瘤.當代醫學,2011年17卷第35期.
[7]柴海飛,郭小琴,王俊興.大腦前循環動脈瘤顯微手術36例臨床分析.健康大視野,2012年20卷第11期.
[8]楊衛忠,石松生,王銳,等.顯微手術早期治療破裂的前循環腦動脈瘤[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09,14:21-23.

相關閱讀
- 內窺鏡臨床應用升溫 本土品牌難敵進口優勢2012-07-06
-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12例臨床治療分析2011-09-29
- 宮腔鏡診斷及治療子宮內膜息肉臨床分析2011-09-28
- 耳郭外傷36例2011-09-27
- 卵巢早衰的診斷與治療2011-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