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醫療市場全國最開放 民營醫院數量已超公立
深圳30年培育出全國最開放的醫療市場 民營醫院數量已超公立醫院
深圳是目前全國民營醫療開放程度最高、服務份額最大的城市。
深圳市衛人委的最新數據顯示,深圳共有民營醫院68家,公立醫院53家;民營醫院所占比例為56.2%,而全國平均只有15%。2011年,深圳民營醫療機構完成了全市逾25%的門診工作量、16.7%的住院工作量,而全國平均僅為3.28%。
深圳建市30多年來,民營醫療市場從無到有、從魚龍混雜到規范有序直至目前的活躍繁榮,這當中折射出來的是深圳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堅持改革開放的發展之路。
深圳民營醫療究竟走過了一條怎樣的路,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被逼出來的改革
1979年,國務院和廣東省政府批準設立深圳市;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當時常住人口不到3萬的特區,由于城市建設蓬勃發展的需要,一下子進來百萬建設大軍。人口激增帶來了諸如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深圳衛生30年》里這樣記載著:1979年,原寶安縣只有62家衛生機構,病床597張,衛生技術人員不足千人。“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質量處于全國縣級落后位置”。
當時的深圳正以“三天一層樓”飛速發展著。熱火朝天的建筑工地同時凸現著兩大不協調“音調”:外傷不斷、蚊蟲肆虐。
缺醫少藥、瘧疾流行,不單是當時深圳醫療衛生界面臨的難題,還嚴重影響到了整個經濟特區的投資環境。僅靠政府的力量根本無法短時間內解決問題,現實的窘迫逼著深圳改革:創新辦醫模式、拓寬辦醫渠道,吸引外地醫療資源來這里安家。
1986年,“大醫”郭春園帶著“平樂郭氏正骨醫術”從河南鄭州南下深圳,創立了平樂骨傷科醫院。1987年,中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應深圳市政府邀請,由梅驊教授帶領團隊建立以泌尿外科為重點的中山醫科大學深圳醫療中心。深圳流花醫院、華僑城醫院、香蜜湖友誼醫院相繼落戶深圳……
“外引內聯”、放開市場緩解了深圳醫療資源匱乏的問題,也擴大了整體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覆蓋面。隨著政府辦、合辦、民營衛生機構的投入使用,深圳醫療衛生逐漸走出“人口激增、資源匱乏”的困境。
“深圳是個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嚴重倒掛的城市。按照常住人口配置的公立醫療資源,肯定滿足不了社會需求。所以在深圳醫療市場缺口極大。”市政協委員張俞強表示,與北京、上海、廣州等傳統大城市不同,深圳的民營醫療在市民的基本醫療服務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公立醫療機構的有益補充。
從3500家到300家
上世紀90年代初,特區建設初具規模。全國各地的建設者蜂擁而至,醫療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很多醫療機構是‘掛靠’的。”歷任衛生監督處、醫政處負責人的市衛人委副巡視員謝若斯說,一家小小的區級醫院甚至掛靠了十幾家小診所。“最‘鼎盛’的時期,全市民營醫療機構超過了3500 家。”
民營醫療機構良莠不齊,醫療市場混亂不堪、醫療事故頻頻發生。1996年,多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議,嚴厲整頓醫療市場、規范醫療行為。
“時任市衛生局局長周俊安上任后‘第一把火’,就是全面整頓民營醫療機構。”謝若斯表示,第一步是嚴打“黑診所”,所有掛靠單位必須全部脫離;第二步是收緊審批權,所有民營醫療機構均由市衛生行政部門審批。
為此,深圳成立了全國第一家醫療機構專家評審委員會,由35位管理、醫療等方面的專家組成。專家們評估原有的醫療機構是否符合資質,再重新審批、登記。“評審委員會不僅提高了審批的專業性,更避免了很多人為因素的干擾。”
隨后,市政府出臺了《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這也是深圳第一個涉及民營醫療機構管理的正式文件。隨著政策的收緊、門檻的提高、審批的嚴格,深圳民營醫療機構的規模大幅縮小。2000年,深圳的民營醫療機構數量降到300多家。
政策收緊不是為了打死,而是為了規范發展民營醫療機構。從3500家到300家,深圳的民營醫療市場似乎從波峰走入了波谷,但就在由放轉收的過程中,一場更深層次的改革正在醞釀。
堵疏并舉根治“黑診所”
“黑診所”曾是深圳醫療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頑癥。整治“黑診所”,深圳一直是兩手抓,治標也治本堅持高壓嚴打是治標之策,發展社康中心則是治本之路。
1996年,我市率先啟動了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以社區為服務半徑,制定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發展規劃。以全科醫療為服務模式,通過社康中心為居民提供包括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和醫療等“六位一體”的醫療衛生服務。
隨后的13年里,深圳發展社康中心的腳步一直沒有放緩。2006到2008年,市政府更是連續3年將鋪設社康中心網點納入為民辦實事工程。截至 2009年,全市建成了625家社康中心,基本覆蓋了全市每一個社區。社康中心一方面讓市民“小病不出社區”,另一方面最大程度擠壓著“黑診所”的生存空間,給予“黑診所”致命一擊。
人人都有出路,合法的大門敞開。2006年,深圳對持有原《廣東省農村衛生站辦站許可證》的鄉村醫生,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積極引導其通過合法程序申報轉型為個體診所或門診部。在工業區建設一批方便勞務工就醫的社區醫療服務站,并納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管理。這一時期,我市社會醫療保險辦法將定點醫療機構范圍擴大到社會力量舉辦的醫療機構。
衛生部領導在深圳調研后說,這種社區衛生服務的深圳模式,完全體現了“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辦醫方向,對全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有示范作用。
“一碗水端平”打破界限
“管理要上水平,素質要起變化。”謝若斯認為,深圳在民營醫療市場管理上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一碗水端平”,統一準入標準、服務標準、監管標準,在行業管理上打破公立、民營的界限。
深圳一直堅持,要在醫療衛生全行業管理營造一個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促進多種所有制形式醫療機構的共同發展。而發展必須緊抓“醫療安全”這條生命線。
1999年,我市出臺《深圳市基本醫療管理制度》、《深圳市常見疾病基本診療規范》和《深圳市中醫常見病癥基本診療規范》,使我市成為全國第一個系統規范醫療制度的城市。不論公立還是民營醫療機構,大家都有章可循。
2002年,深圳在全國首先建立區域統一的質量評估標準、質量評估制度和質量管理責任。這個針對全市所有開業滿一年醫院的“大考”,不在于成績,而在于指導醫院平時應該怎么做。專家評估過程中會出具詳細的督導意見,醫院收到后必須在10天內立即整改、培訓相關人員,之后才能再次驗收通過。
2006年,深圳又率先對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實施年度累積計分制度,并將醫療機構記分與《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校驗相結合。對于年度累計記分達到20分的,給予暫緩校驗的處理,同時給予醫療機構及其法定代表人、負責人行政處罰。
不良計分制的影響不僅僅遍及業內,衛生行政部門還定期將醫療機構不良執業行為和扣分情況向社會公布,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氛圍。
包括民營醫療機構在內,要想在深圳生存、發展,就必須恪守這樣的市場規則:靠實力生存,憑質量發展。這就是深圳醫療市場發展的“金鑰匙”。
借市場力量推動發展
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深圳始終對民營醫療保持開放、透明的態度。
2000年后,市政府多次對《深圳經濟特區實施〈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若干規定》進行修改,每次都在減少限定條件,簡化審批程序。“最后幾乎改無可改。 2009年,深圳決定不再修訂《若干規定》。2010年12月,市人大廢止了該條例。”市衛人委醫政處處長廖慶偉說,套在民營醫療機構身上的“枷鎖”被徹底砸斷。
今年7月2日,寶安區門診部和診所的審批權正式劃撥區衛生行政部門。廖慶偉告訴記者,“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從我市出臺此項規定到最后一個區完成,經歷了2年時間,代表我市社會辦門診部和診所的行政障礙已經徹底消除。”
2010年,市衛人委出臺了《深圳市2010~2015年醫療機構設置規劃》,“這是目前國內大中城市中,非常少有的成文的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廖慶偉說。
寶安區龍華街道民生婦科醫院投資人陳天新曾在遼寧、浙江等地投資過民營醫療機構,但最終還是選擇在深圳發展,“這里醫療市場開放程度很高,而且市場大,很有吸引力。”
陳天新說,在深圳,哪里能開醫院,哪里能開門診部都可以上網查詢。不論何種醫療服務技術資質,只要你符合條件,經過審批就能辦理。“其實越開放,市場越有序。”陳天新說,深圳的民營醫療機構都是有牌有證的,政府也鼓勵大家做大做強,經營者想的都是如何通過規范經營謀得更大的發展。
“民營醫院不可能像公立醫院一樣動輒投入數億元,所以我們引導他們辦市場需要的專科醫院,拾遺補缺地走高端化服務之路。”廖慶偉說,深圳一直借市場的力量推動民營醫療市場的發展。
社會需求是民營資本的投資風向標。近年來,深圳市場對婦幼診療服務需求量很大,在政府部門的鼓勵下,和美、遠東等大型民營婦兒科醫院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民營醫療機構需要扶持。怎么扶持?一是消除歧視,二是主動提升。”廖慶偉表示,近年來,深圳在職稱評定、課題立項、重點學科設置等方面都刻意向民營醫療機構傾斜。
2009年,中山泌尿外科醫院成為了我市一家被授予“深圳市優勢醫學重點學科(群)”的民營醫院。目前,我市獲得衛生部“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一共只有5家,其中一家就是民營的深圳華僑醫院手外科。
沃土育嬌花。從深圳出發的博愛醫院已發展為一個大型民營醫療集團,目前在包括深圳、上海、廣州、南昌、長沙、杭州等6大片區擁有30多家大型醫療機構。
在多項措施的正面刺激下,“十一五”期末,我市社會辦醫療機構總數增加73.3%,全市社會醫療機構醫務人員數占全市總數的28.2%,床位數占全市總數22.5%。
2011年,市衛人委出臺的《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工作方案》明確提出,2015年,民營醫療機構占全市醫療服務市場份額提高到30%。
市衛人委主任江捍平告訴本報記者,未來5年內深圳將新增7家三級醫院,覆蓋華為科技城、龍城、龍華、沙井、大浪、平湖、葵涌等片區。這7家新規劃的三級醫院,都將優先考慮由社會資本來投入。屆時政府將向國內外投資集團和國家級醫療專家團隊積極推介,目的是將其辦成高端三級甲等民營醫院。深圳的想法是,如果社會資本不足,或者無人投資,再考慮由政府來“兜底”投資運營。
“不是讓公立醫院與民營醫院‘打擂臺’,而是可以‘獨家經營’。”廖慶偉解釋,在目前還沒有三級醫院的片區,公立醫院完全留出發展空間,讓民營資本進入。
按照深圳醫療事業發展規劃,作為國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的深圳,還將著手進行公立醫院改制。“政府集中解決市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其余的允許民營資本運作。”
民營醫療,在深圳的道路越走越寬。

相關閱讀
- 一年新增1.5萬家,民營醫院和診所大爆發2018-03-02
- 民營醫院促醫械業迎蜜月期2015-02-04
- 國產大型醫用設備“退”入民營醫院2014-07-18
- 民營醫療另辟蹊徑 專注高端市場2014-06-23
- 民營醫院歧視政策待解 鼓勵民資應該真正破限201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