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江蘇公費醫改為雙軌制改革鋪路
日前,北京市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發布,2012年1月1日起,北京市級公費醫療人員全部并入職工醫保,此前的公費醫療待遇相應取消。這一政策涉及市屬公務員、事業單位、公立醫院、高校教職工22萬人。
也就是說,取消公職人員公費醫療待遇之后,公職人員也像普通職工一樣,繳納醫保費,持社保卡就醫。對此,雖然輿論反映平淡,似乎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這是一劍指公費醫療的改革,是向自身開刀的革命,如果真正執行,甚至在全國鋪開,其影響將是深遠的,至少預示著改革在朝向深水區、核心區邁進,值得肯定。
我國的公費醫療制度于1952年建立,根據《關于全國各級人民政府、黨派、團體及所屬事業單位的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公費醫療預防的指示》的規定,享受的對象主要為機關、事業單位公職人員,醫療費用由各級政府領導的衛生機構,按照各單位編制人數比例分配,統收統支,是對享受對象實行的一種免費醫療保障制度。由于公費醫療的經費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因此,這項制度實質上是國家或政府保險型的保險制度,成為公職人員福利體系中的重要內容,60年來未曾有大改動。
我國的公費醫療是少數人享受的特殊福利,帶有等級化和階層化特色,是權力自愛的結果。公職人員整體的療養費用巨大,為坊間詬病。不可否認,不少人擠破腦袋要進入公務員行列,未必是因為公務員工資高,也未必能一朝權在手,就把手來伸,更多的就是為了那份優厚的醫療、養老待遇,明顯地優于并高于普通職工。從某種程度上說,取消公費醫療、養老,或可為國考消消火,而更主要的是為了醫療服務均等。
醫療和養老是人最基本的權利需求,也是公共服務的基本內容,公共服務不能因身份職業的差異而區別對待,它應該全民化、均等化。恰恰“雙軌制”的醫療、養老是“損不足以奉有余”,底層民眾自己醫療難有著落,卻要納稅供奉旱澇保收的公職人員優厚的醫療,其合理性讓人懷疑。尤其是在醫療資源緊張,民眾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享受公費醫療者卻不斷加碼,引起民怨在所難免,改革也在所難免。
民眾呼吁取消包括醫療、養老“雙軌制”的聲音多年持續不斷。民意早已涌動,現在北京公費醫療“破冰”之舉,以及江蘇省公費醫療改革亦步亦趨,是對民意的回應,也是執政黨為贏取民心的舉措。取消公費醫療就是取消特權福利,消融官民對立情緒;取消公費醫療能節省財政,將節省的財政更多地投入到民生福利之中,讓民眾平等地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兌現執政為民的理念。
公費醫療“破冰”之舉是自我揮刀,顯示決策者巨大的決心和勇氣,就目前北京的試行來看,公職人員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后,在報銷額度等方面,仍然和普通市民有差距,在某些方面也預留有自我操作的空間。但這畢竟是一“并軌”的過程,需要一些“利益補償”,以使改革更為順利,這是所有觸及既得利益的改革的代價,也是不能不正視的國情。
我所擔心的不是報銷額度等方面更優待一些,而是這份決心和勇氣能不能一貫到底,真正地刮骨療傷,還是變成另一個車改,走樣變形,甚至變相謀取福利?如果說公費醫療是一種特權福利,那么變成市場醫療或其他形式的醫療,就可以消除特權福利了嗎?問題顯然不是那么簡單,關鍵要看權力有沒有得到規范運行。
當然,我們首先需要一種形式上的平等,取消公費醫療就實現了形式上的平等,實質上的平等有期。改革既已進入深水區,進退、成敗變得更為艱難,也更微妙,這需要“忍痛割愛”,也需要“忍痛割痛”,以及清醒的歷史使命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