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液好得快”的說法 是一種誤導
輸液和打針二選一九成選輸液
昨天,記者做了一次小調查,一旦發生感冒,你會如何解決,如果有吃藥、輸液、打針三個選項,其中60%的人選擇吃藥,20%輸液,10%選擇打針。只有輸液和打針兩個選項時,卻只有10%選擇打針,理由是:打針速度快,年底上班忙,不用浪費時間輸液。而90%的市民選擇了輸液,理由主要有:輸液見效快、醫生也會讓你輸液。
這個季節,感冒多發,門診的感冒病人日益增多,大多數是感冒發熱人群。
12月20日中午,記者來到市中心醫院,不出所料,輸液大廳里坐滿了打著點滴的病人,注射室幾乎沒人。站了5分鐘,期間只有一名病人在做皮試,此外沒有發現一位肌注的病人,而輸液處陸續有人來輸液。
一名護士告訴記者,中午這段時間,輸液的病人還算少的,如果是高峰期,排隊輸液的地方被病人里三層外三層圍得水泄不通。
昨天,記者再次來到市中心醫院,仍然發現,與輸液室擁擠的人群相比,肌肉注射室一直冷冷清清。
在輸液大廳,市民張小姐帶著兒子來吊瓶。她說,孩子前幾天感冒了,吃了點感冒藥,發現沒什么效果,“這么長時間好不了,就只能來看醫生,來給孩子吊個瓶。”
張小姐還告訴記者,平時在應對兒子的一些腹瀉、感冒等小病小痛時,基本上都是第一時間,送醫院輸液。
這段時間,感冒發燒患者有增無減。正在打吊針的陶先生說,這幾天有點鼻塞,經常咳嗽,吃藥好得慢,“特別是鼻子塞著,太難受了,掛吊瓶好得快。”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跟陶先生有一樣想法的不在少數。
臨海的程小姐說,自己得了感冒,從小就選擇輸液,原因是肌注“太疼”,“小時候有陰影,打針太痛,吊瓶雖然費時間,但是好得快,還不痛。”
現狀
越來越多病人主動要求“輸液”
正是出于“輸液效果好、好得快”的想法,很多市民在就診過程中,主動向醫生提出要輸液。
患者莫小姐說,小的時候,基本上都是打針,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看感冒醫生就會給吊瓶,如果沒有吊瓶,反而覺得不適應。
市中心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陳曉也發現了一個現象,自己在坐診時,碰到過很多主動要求輸液的病人,如果醫生不給輸液,甚至會跟醫生爭吵,“病人感冒咳嗽,我給開了一點藥片,病人會繼續要求,讓醫生給吊幾瓶。”
陳曉說,碰到這些病人,常常是哭笑不得。其實一些病痛也用不著吊瓶,吊了也不一定有用。陳曉碰到這些病人,常常不厭其煩跟他們解釋其中的原因,大部分病人都能接受,可是一些稍稍“固執”的病人就不干了,“他們干脆會說,算了,不給掛瓶就不看了,我去診所還會給掛個瓶。”
不過,陳曉說自己也理解病人的心情,“很多人對于自己的病情過于擔心,‘輸液效果好’這個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最后,陳曉還是建議,去醫院看病,最好是遵醫囑,而不要自作主張。
結論
“輸液好得快”的說法是一種誤導
然而,很多醫生對“輸液好得快”這一看法很不以為然。在陳曉看來,一些診所一直以來給病人造成了誤導,“輸液好得快的說法,其實是診所里一些個體醫生為求利潤,有意無意在誤導病人。”
陳曉說,像感冒、腹瀉等一些常見病,最為直接的方法就是吃藥,“藥物直通腸道,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感冒的話,我們提倡口服藥物。”
而輸液最主要的作用是為病人補充液體,緩解脫水癥狀,鼻塞、發燒等癥狀,通過輸液其實是解決不了的。很多人掛了瓶之后覺得渾身舒服,體溫馬上就降下去,這其實只是一種假象。很多診所會在輸液中加激素,它對整個感冒的病程沒有短縮作用,只是暫時抑制了體溫,實際上,會延長病情。
“身體與病毒作斗爭的過程中,以發燒感冒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激素抑制了身體的免疫功能,病毒暫時沒有辦法與之抵抗。”事實上,病毒并沒有消滅,仍然潛伏在身體中,再過幾天又會“卷土重來”,這就是很多人發現“感冒會復發”的原因。并且,輸液還會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些雜質通過輸液進入人體,是無法清除的。
對于一些體質好的人來說,用一點激素,影響并不大,但是,體質弱的人群,并不適合用激素。發燒39℃以下的感冒,其實不主張用藥,期間多喝水,注意休息即可,“過幾天后,最終肌體都會自然而然戰勝病毒。”
不過如果是39℃以上的高溫,確實對人體有害,應該及時就醫。
陳曉還舉了一個例子,在國外,看一次感冒需要做很多項目的檢查,最后醫生都不會選擇吊瓶,而是只開類似“泰諾”等感冒藥。
此外,還有醫生表示,國家提倡的安全合理用藥,不是僅指注射方式的改變,而是倡導人們不要過度用藥,不要在不需要用藥的情況下用藥,無論是口服、注射還是輸液。口服藥物相對安全,需經過胃腸道吸收,起效慢,但并不意味著口服藥就不會發生不良反應,有的口服藥也會產生皮疹等不良反應。因此,能不用藥最好不用。

上一篇:電子病歷與紙質病歷同等效力
相關閱讀
- 感冒不要亂打點滴2009-11-18
- 成都部分抗感冒類藥物脫銷2009-11-06
- 專家急診:“兒童感冒”誤區大掃雷2009-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