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正式發文,四大領域醫療設備更新啟動!
大規模設備更新改造潮水涌來,醫療設備市場激起“千層浪”。
01
醫療設備更新任務公布
3月13日,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其中指出,到2027年,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教育、文旅、醫療等領域設備投資規模較2023年增長25%以上(文末附全文)。
《方案》明確,提升教育文旅醫療設備水平。
其中指出,加強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醫療衛生機構裝備和信息化設施迭代升級,鼓勵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快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等醫療裝備更新改造。推動醫療機構病房改造提升,補齊病房環境與設施短板。
據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鄭柵潔此前介紹,以設備為例,2023年,中國工業、農業等重點領域設備投資規模約4.9萬億元,隨著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設備更新需求會不斷擴大,初步估算將是一個年規模5萬億以上的巨大市場。
在政策保障方面,《方案》明確,加大財政政策支持力度。把符合條件的設備更新、循環利用項目納入中央預算內投資等資金支持范圍。嚴肅財經紀律,強化財政資金全過程、全鏈條、全方位監管,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有效性和精準性。
優化金融支持。運用再貸款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的支持;中央財政對符合再貸款報銷條件的銀行貸款給予一定貼息支持。
加強要素保障。加強企業技術改造項目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對不新增用地、以設備更新為主的技術改造項目,簡化前期審批手續。
強化創新支撐。聚焦長期困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業基礎、重大技術裝備“卡脖子”難題,積極開展重大技術裝備科技攻關。完善“揭榜掛帥”、“賽馬”和創新產品迭代等機制,強化制造業中試能力支撐,加快創新成果產業化應用。
《方案》還明確,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結合各類設備和消費品更新換代差異化需求,依靠市場提供多樣化供給和服務。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大財稅、金融、投資等政策支持力度,打好政策組合拳,引導商家適度讓利,形成更新換代規模效應。
堅持鼓勵先進、淘汰落后。建立激勵和約束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加快淘汰落后產品設備,提升安全可靠水平,促進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破除地方保護。
02
四大醫療設備領域迎“高景氣”
伴隨診療需求的恢復和醫院新基建的持續開展,醫療設備市場的原生發展動力在不斷回溫。加上接踵而至的外部政策扶持,設備市場未來前景可觀。此次國家推出的設備更新換代政策對于醫療設備板塊而言意義重大。
德邦證券分析,根據 Eshare 前瞻產業研究院,我國醫療設備2022年整體市場規模近 4000 億元(占醫療器械整體規模 39%),醫療設備總體空間大。我們選擇代表性的 CT、MR、XR、超聲、內鏡、血液透析機等醫療設備,以 8 年的平均更新換代周期為假設,測算得主流設備的更換需求對應2023年的整體市場空間彈性超 50%水平。
醫療設備領域國產化率仍有較大提升空間,隨醫院及 AI 配套升級,以內鏡(進口率~85%)、MR、高端超聲等為代表的高端醫療設備國產替代預計持續受益。本次醫療設備更新市場空間大,疊加 2023年行業整體同比增速較低下,2024年設備板塊增長確定性較強。
此輪《方案》明確點名醫療設備四大領域更新改造:醫學影像、放射治療、遠程診療、手術機器人,無疑將為這些領域的市場開拓按下“快進鍵”。
醫學影像
根據Frost&Sullivan統計預測,2021年中國醫療影像市場規模(終端口徑)達954億人民幣,預計到2026年,中國醫療影像設備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1486億人民幣。
我國醫學影像設備每百萬人口保有量相較發達國家存在較大提升空間,據招商銀行研究院統計,目前人均保有量整體只相當于美國日本的20-30%,存在較大提升空間。
當前,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市場仍由GE醫療、飛利浦醫療、西門子醫療(GPS)三家公司所主導,2022年三巨頭合計市場份額超過65%。但國產方面突破迅速,隨著整體研發投入增加、產品核心零部件技術不斷攻克,加之政策扶持和基層設備市場需求攀升,國產影像中高端設備替代率持續提高。
如聯影醫療在MR、CT、PET-CT領域實現較大突破,2022年國內市場份額分別達到21.19%、19.95%、28.48%,均位列細分領域前三。邁瑞醫療、開立醫療在超聲領域取得 24.93%、3.78%市場占有率,位列領域第 1、5 位。
對醫學影像設備細分市場新增市場競爭格局進行統計,2022 年各細分賽道國產化率較高的細分領域為 US、CT、PET-CT、MR,但國產化率均在 20-40%之間。
來源:招商銀行研究所
放射治療
中國疾控中心全國死因監測結果顯示,目前我國居民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率上升至88.46%,其中惡性腫瘤所占構成比為27.23%,位居第一。目前,我國惡性腫瘤發病、死亡數持續上升,每年惡性腫瘤所致的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在抗癌醫療技術上,國內市場還有巨大的潛在需求。
放射治療設備作為目前腫瘤治療中的一種重要治療工具,主要包括醫用直線加速器、伽馬刀、Cyberknife(射波刀)、TomoTherapy(螺旋斷層放療)、質子重離子設備等。其中直線加速器和伽馬刀的需求增速相對較高,中國放療設備行業中醫用直線加速器和伽馬刀兩大放療設備占據近90%的市場份額。
瓦里安和醫科達作為放射治療設備龍頭企業,占據了我國 RT 市場主要份額。兩者市場份額超過80%,處于絕對壟斷地位。
華經產業研究院統計顯示,從行業競爭格局來看,高能放療設備領域被國際巨頭牢牢把持,新華醫療以2.1%的市占率位居第三;低能放療設備國產化率較高,新華醫療以36.8%的市占率位居第一,國產廠商東軟醫療、聯影醫療分別以13.2%、11.8%的市占率位居第四、第五。
放療設備均價超過500萬,屬于大型醫用設備范疇。放療設備配置數由國家或省級政府根據所在地癌癥發病情況制定合理配置規劃。因此,政策走向是決定放療設備裝機量的關鍵因素。
“十四五”期間,全國規劃配置大型醫用設備3645臺,其中甲類117臺,乙類3528臺。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國家衛生健康委關于調整“十四五”大型醫用設備配置規劃的通知》。其中提到:“十四五”期間,全國重離子質子放射治療系統配置規劃數新增8臺(套),專門用于社會辦醫療機構,分年度實施,準入標準不變。
遠程診療
在分級診療落地過程中,遠程醫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醫療資源不均衡問題。
《“十四五”醫療裝備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發展新一代醫學影像裝備,推進智能化、遠程化、小型化、快速化、精準化、多模態融合、診療一體化發展。
圍繞智能疾控、急診急救、遠程重癥監護、中醫診療、醫院管理、健康管理等重點方向,創新5G應用場景, 開展智慧醫療健康裝備和應用創新,培育可復制、可推廣的 5G智慧醫療健康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
推進遠程問診、遠程會診等發展,推動構建有序的分級診療格局,促進高端醫療資源下沉服務基層。
據健康報報道,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張毓輝指出,設備更新、引入創新技術,可賦能現有基層醫療衛生人員。例如,部署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利用數字化病例庫、臨床決策支持系統(CDSS)等工具,可彌補基層醫務人員診療經驗的不足;也可為衛生室配備便攜化、小型化醫療設備,依托數字新基建,通過“基層操作+上級診斷”改變原有的服務模式等。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著眼推進分級診療,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政策層面接連刺激,遠程診療設備市場將加速釋放。
手術機器人
目前手術機器人主要分為腔鏡機器人、骨科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機器人、泛血管機器人及經皮穿刺機器人五個賽道,其中腔鏡機器人為目前手術機器人最主流、商業化最成熟的賽道。
德邦證券統計,目前機器人手術的滲透率極低,潛在可滲透空間大。根據Josh Feldstein等《Cost of ownership assessment for a da Vinci robot based on USreal-world data》,2017年,約5500家美國醫院中,共有2800家擁有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占比51%。
沙利文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4.3億美元,復合增速為35.7%;預計到2026年達到38.4億美元,年復合增速預計為26.2%,市場潛力巨大。
手術機器人賽道四年來國內融資超過百次,但仍有巨大的市場空白待開發。據精鋒醫療招股書,截至2022年11月底,中國有不足17%的三甲醫院安裝了腔鏡手術機器人,未來可開拓空間大。
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國內外械企巨頭爭相入局,但國產手術機器人在盈利方面仍面臨難題。投入周期長、投資回報慢、持續投入成本高是目前手術機器人企業商業化道路的主要阻礙。
去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聯合發布《“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研制咨詢服務、手術、輔助檢查、輔助巡診、重癥護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復、檢驗采樣、消毒清潔等醫療機器人產品。圍繞神經系統損傷、損傷后腦認知功能障礙、癱瘓助行等康復治療需求,突破腦機交互等技術,開發用于損傷康復的輔助機器人產品。
政策春風正在助力國產手術機器人攻克發展困境,但如何扭轉虧損依然是相關公司亟待解決的問題。
醫療設備大規模更新在即,除上述四大領域之外,其他相關醫療設備也將受到助益,巨大的增量市場正徐徐拉開帷幕。
附全文:
【來源:賽柏藍器械】

上一篇: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
相關閱讀
- 醫療設備寒氣漸退2024-12-18
- 最新醫療設備集采啟動!2024-09-19
- 5.9億醫療設備大單公布,10月開始采購2024-08-16
- 剛剛|國家發布,鄉鎮衛生院設備配置名單2024-08-01
- 醫療設備集采將啟動2024-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