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在手術室里的隱形殺手—手術煙霧
導語: 號稱“手術室霧霾”的手術煙霧,你到底對它了解多少?
作者 | 梁爽
來源 | 協和手術室
近幾日,北京的天氣格外晴朗,大家都好喜歡!很少有人會在這樣的藍天、白云、艷陽下想到霧霾,可就是在這樣的大好天氣下,就在大家心目中避霾圣地手術室,仍然隱藏著霧霾的近親——手術煙霧。究竟何為手術煙霧,它是怎樣產生的?對醫務人員、手術患者是否有危害?以及如何防護呢?
1.名詞解釋
手術煙霧 是指手術過程中產生的氣態物質,也被稱為氣溶膠,灼煙,透熱羽流等,是在外科手術過程中由高頻電灼刀,激光刀,超聲手術刀,高速鉆頭、鋸片、器械毛邊破壞和汽化組織蛋白及脂肪形成的。
手術煙霧不僅妨礙了手術人員的視線,而且會向空氣中釋放有毒、有害物質。會導致手術室人員產生頭痛、眼睛和粘膜發炎等癥狀,同時也可能對人體健康產生長期潛在的危害。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院、美國國家標準化組織等權威機構,已證實手術煙霧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危害。
2.成分揭秘
手術煙霧是由95%的水或水蒸汽和5%以顆粒形態存在的細胞碎片所組成。但正是這5%不到的顆粒,才使得手術煙霧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危害,這些顆粒包含的成分主要有:血液及組織碎片、有害化學成分、活性病毒、活性細胞、非活性顆粒、誘導突變的物質等。
3.危害分析
★ 有害化學成分煙霧中的主要化學成分有烴、腈類、有機胺和醛類等,除此之外CO與丙烯腈最受關注,其它含量較少但較受關注的化學成分有氰化氫、甲醛和苯等。在腹腔鏡切除手術完成時,CO的濃度可達到100-1900mg/L,遠高于OSHA(美國職業安全及健康管理局)設定的35mg/L的標準。研究表明腔鏡手術若不排除煙霧,患者機體就會吸收大量的CO,從而造成組織缺氧,患者出現頭痛、頭昏、惡心、心律失常等癥狀。而針對于此,可采用高濃度的氧氣進行強力換氣以及抽吸裝置吸煙,進而有效降低CO濃度。丙烯腈是一種無色的揮發性液體,易被皮膚和肺吸收,并通過釋放氰化物對人體產生危害。氰化氫是一種無色的有毒氣體,其在手術煙霧中的濃度達到了10mg/L,易被肺、胃腸、皮膚吸收。苯在手術煙霧中濃度可達71μg/m3,在手術區域周圍空氣的濃度達0.5~7.4μg/m3,超過了NIOSH(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研究所)和OSHA規定的允許值。研究表明這些化學成分可引起頭痛、頭暈、流淚、惡心、咳嗽、氣管炎、哮喘等癥狀。
★ 活性病毒 目前已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在一定的能量設定范圍內,使用ESU和激光產生的煙霧中含有活性病毒。Garden等在1988年采用CO2激光儀的不同模式和能量測試了手術煙霧中牛纖維乳頭狀瘤(BPV)和人乳頭狀瘤(HPV)的DNA,結果顯示在激光產生的蒸汽中含有完整的HPV的DNA。斯坦福大學的研究者Johnson等在腹腔鏡手術的低溫煙霧中,發現了有活性的HIV病毒,它在手術煙霧中的存活期可長達14天。因而,手術人員增加了患上肝炎、HIV、HPV等疾病的風險。
★ 活性細胞大量的研究發現激光儀、電外科設備及超聲刀都能將完整的組織細胞和血液組分汽化。這些汽化的細胞仍具有活性,能夠感染手術工作人員。有研究發現對小鼠黑色素瘤細胞進行電烙手術處理后,手術煙霧中存在有活性的黑色素瘤細胞,而這正可以解釋腹腔鏡手術切除腫瘤后,腫瘤仍然再生的現象。在腹腔鏡手術中,被汽化的腫瘤細胞可能通過腔鏡Trocar的縫隙泄露出來,腔鏡Trocar與針芯所引起的組織損傷都可能導致腫瘤細胞的植入。
★ 非活性顆粒我們都知道空氣中的PM2.5是指能夠入肺粒子的大小,而PM2.5的濃度關乎空氣質量,關乎人們身體健康。同樣,外科手術中也能夠產生這些細微粒子。人體長期吸入或接觸這些微小顆粒的話,可引起肺纖維化、肺充血、肺氣腫等多種疾病。除了這些微小顆粒以外,也會有略大的顆粒存在,而5μm或以上的顆粒可在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壁等部位沉積,也可能造成一系列的呼吸道問題。
★ 誘導突變的物質1992年Gatti,Bryant等收集了在乳房整形手術中產生的煙霧,發現能使沙門氏菌屬TA98菌株發生突變。其他研究也顯示了相類似的結果。還有研究表明手術煙霧與煙草具有相似的致突變性,接觸煙霧的危害是可以累積的。
以上,我們對手術煙霧有了初步的認識,那么這些有害的顆粒是否會污染手術切口邊緣,或通過霧化作用將其播散至手術切口以外的區域?有效排除這些煙霧能否顯著減輕污染,從而預防手術部位感染呢?下期為大家帶來最新證據。

上一篇:疫情過后醫療器械行業將爆發式增長
下一篇:別慌,價格上漲只是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