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在口腔醫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口腔
口腔醫學作為一門與臨床醫學具有同等地位的獨立學科,其包含的頜面外科學、牙體牙髓學、牙周病學、修復學和正畸學等,就如醫學專業中的外科學、內科學、婦產科學、神經科學和皮膚科學一樣,有其鮮明的專業特色和技能要求①??谇会t學專業與臨床醫學專業、預防醫學專業、藥學專業相比,它的特點是新概念多、實踐性強、學科交叉性強(力學、物理學、數學、生物學、生理學、心理學等)、學科思維不同,多數學生學習后認為入門簡單,但到后期不易理解,難以掌握,有的學生甚至不愿意學習。以前主要教學方法是課堂、粉筆+黑板,老師講得辛苦,學生卻聽得發懵,許多學生不感興趣,臨考前死記硬背,教學效果不理想。我教研室多次探討了素質教育的目標,并對新的教學方法進行摸索,以期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素質教育的目標
為加強素質教育,適應時代的發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口腔醫學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掌握基本應用能力,口腔系各教研室進行了研究討論,確定了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口腔醫學專業五年制教育應培養適應醫藥衛生事業發展需要的,掌握扎實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和系統的現代口腔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臨床思維和分析能力,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診治口腔科各種常見病,具有較強的自我知識更新能力,有較強發展潛能的,高素質的口腔醫學臨床工作專門人才。
2、新教學方法的原則
實踐—理論相融會的教學方法主要實施的原則是:(1)提前讓學生接觸臨床實踐。學生通過感性認識,了解書本理論對臨床操作的指導價值,產生學習的興趣。(2)提出問題,讓學生先預習、思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的本領。(3)課堂講授時,理論、實踐相融會,結合理論對典型病例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加深印象,加強理解,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開展討論式授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了解學生最想了解什么,重點知識的掌握程度,難點知識的理解情況,加強交流,并有的放矢地釋疑解惑。(5)運用先進的教學工具,包括幻燈、錄像、計算機多媒體等,形象地模擬、解釋枯燥深奧的理論知識,演示標準的臨床操作方法;對各種各樣的臨床病例,從檢查、診斷、臨床操作到復診各個步驟所遇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幫助學生更全面具體地深入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培養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新教學方法的具體實施
口腔醫學專業教學包括口腔修復學、口腔頜面外科學、牙體牙髓學、牙周病學、口腔正畸學等,教學當中包括許多貫穿于各專業的基礎內容,如牙體解剖、牙髓腔的特點、口頜系統的牙合平衡等,在具體理論和實踐教學中應運用以上基礎知識點巧妙的、連貫的進行各亞專業的教學??谇会t學臨床教學中臨床操作多,創傷性操作多,在掌握臨床診斷技能的同時還要求有很高的臨床操作技能,學生的動手能力直接影響教學內容的完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除鼓勵學生平時多做一些有益于手部靈活的動作外,教學中還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從實驗課開始就應加強學生基本操作手法的訓練。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口腔醫學實驗課中已較多地采用了仿真模擬教具,這些教具的使用縮小了實驗課與臨床之間的差距,使操作接近真實化、臨床化,實驗課上嚴格認真的模擬操作是臨床操作的基礎。二是實習中要讓學生盡快熟悉各種醫療器械的性能,掌握正確的使用方法,在教員規范化示教及指導下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在實踐中加強動手能力的訓練。三是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如有關臨床操作技能的多媒體教學課件,學生可以在業余時間利用這些資源針對自己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問題或困難加以對照,找出不足,強化訓練。這些資源的網絡化將會為學生的技能訓練帶來更大的便利。各科室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全局觀,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問題,在發展學生單科縱向思維能力的同時,啟發學生的橫向思維②。對此,改變以前理論課結束后、第五年實習時接觸臨床的做法。老師在授課前帶學生在門診觀摩患者,先了解疾病的種類和臨床表現,通過示教,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給學生提出預習思考題請同學們自學預習新概念。課堂上,老師把通過實踐—理論相融會的教學方法③,調動同學的積極性,根據感性認識—理性認識不斷上升的認識規律,幫助同學學習理論,培養自學能力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從而提高同學的綜合素質。
4、總結與思考
21世紀醫學將從原來的“生物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信息—社會—環境模式”,為適應時代的發展,中國教育面臨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改革,高等學校是人才素質培養的重要一環④。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因為教學內容廣泛,更新速度快,教學設備和教學方法日益先進、作為教師,首先要不斷學習,從理論知識和教學能力、教學方法等方面充實自己,在理論和臨床教學中不斷總結進步,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以前, 在教學思想上存在誤區即“醫學教育特殊論”,認為醫學生將來的工作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和健康,必須掌握特別多的知識,因而學習負擔重,不需要創新精神,這種觀點對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不利。正因為醫學生將來要面對病人,而每個病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而且生命科學與醫學比其他學科發展更快,因此,在大學里,更要讓醫學生掌握自己主動獲得知識的本領。“提出問題—學習理論—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方法,可讓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旁觀為參與,變痛苦為樂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體會現代科學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我們在口腔修復、口腔頜面外科及口腔正畸教學中嘗試“實踐—理論相融會”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體現授課的人文化和人性化,學生不僅理解了枯燥的理論,還能活學活用,不斷創新,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改革新方法運用時間不長,以后可能還會遇到新的問題,所以將在探索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涂 曉,方廠云.對口腔醫學教育改革的幾點看法[J].中國醫師雜志,2002, 4(6)605-606.
[2] 金魁和,孫寶志.加快我國高等醫學教育課程改革的比較研究與建設

上一篇:采用排齦膏技術無創性排齦
下一篇:下切牙先天缺失的臨床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