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T、陰道鏡在宮頸腫瘤篩查中的價值探討
【摘要】目的:探討宮頸腫瘤篩查中液基細胞學檢查(TCT)、陰道鏡下活檢聯合應用的臨床價值。方法:收集200212~200510月間張家口市及周邊地區9250例已婚婦女進行常規細胞學檢查,可疑宮頸病變3536例患者行液基細胞學檢查,陰道鏡檢查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液基細胞學篩查檢出陽性涂片212例,占822%(212/258),其中不典型鱗狀上皮細胞(ASCUS)占151%(32/212),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AIL)占656%(144/212);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占798%(14/16),鱗狀細胞癌(SCC)占100%(22/22)。陰道鏡檢查陽性例數為242例,占總數的938%(242/258);經病理確診為CIN及浸潤癌者共197例,占TCT異常者929%(197/212),占陰道鏡異常圖象816%(197/242)。年齡分布上,以28~35歲發病者所占比例最大(485%)。結論:在宮頸病變的早期篩查中TCT聯合陰道鏡下活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鍵詞】細胞學檢查;宮頸病變;篩查;TCT
宮頸病變是婦科常見疾病,近幾年雖然在發達國家子宮頸癌發生率明顯下降,但在我國宮頸癌的發生率僅次于乳腺癌,呈逐年上升年輕化趨勢。我們通過對張家口市及周邊地區已婚婦女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即:常規先行細胞學檢查,異常者行陰道鏡下活檢,對于早期宮頸癌及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IN)患者進行早期發現及治療,具有重要的臨床和社會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近5年張家口市及周邊地區(陽原、沽原及赤城等地區)9250名已婚婦女進行篩查: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35±10)歲,孕次(34±11)次,產次(29±10)次,對所有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婚育史、宮頸癌及HPV感染高危因素、臨床表現等方面。
1.2 方法 對9250名患者常規進行宮頸涂片篩查,傳統涂片按巴氏分類法,巴氏分級Ⅱ級以上者作為篩查陽性,第一步,先行陰道脫落細胞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查(TCT),其細胞學病理報告采用TBS系統,對TCT檢出異常者行第二步。第二步,用3%醋酸和碘液涂擦,發現陽性病變區域行陰道鏡下活檢。第三步,若第二步未發現可疑病變部位,則常規在轉移帶3,6,9,12點做活檢,標本要標記清楚,分別放置,由專人進行評定。第四步,人乳頭瘤病毒(HPV)DNA檢測,對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檢查提示HPV感染者,采用HPVDNAHCⅡ檢測,尤其應用于高危人群,如:性生活過早,過頻及多個性伴侶人群。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0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分析
2、結果
2.1 子宮頸涂片檢查與子宮頸活檢病理關系 9250例患者宮頸涂片檢查中細胞學檢查發現可疑陽性共280例。并對其中258例進行了追蹤復查,結果如下:良性病變160例占62%(160/258),宮頸癌變108%(28/258)。
2.2 TCT涂片檢查與子宮頸活檢結果分析 258例患者先行TCT檢查,采用TBS分類,回報有未明確診斷意義的ASCUS或以上者,行電子陰道鏡檢查,所有病例均在陰道鏡下行活檢術,其中:良性病變149例,占577%(149/258),細胞學異常總的例數為212例,占822%(212/258),其中鱗狀上皮內低度病變(LSIL)656%(144/212),鱗狀上皮內高度病變(HSIL)占798%(14/16),鱗癌及腺癌陽性檢出率100%(22/22)。
2.3 陰道鏡下圖像與組織學結果的比較 陰道鏡檢查陽性例數為242例,占總數的938%(242/258),與細胞學檢查結果相比,陽性篩出率為938%(242/258),與組織學結果相比,宮頸濕疣符合率為444%,醋酸白上皮符合率667%,二聯征符合率778%,三聯征及可疑宮頸癌符合率100%。
2.4 HPVHⅡ檢測 HPVDNA高危型陰性103例,402%(103/258);HPVDNA高危型陽性155例,598%(155/258);HPVHⅡ檢測高危型陽性率無宮頸糜爛者688%(81/132);輕度宮頸糜爛752%(57/76);中度宮頸糜爛705%(38/55);重度宮頸糜爛692%(15/22);各組間陽性率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
2.5 宮頸病變與發病年齡分布 本組258患者中,經病理確診為CIN及浸潤癌者共197例,占細胞學檢查異常者(212例)的929%。年齡分布上,以28~35歲發病者所占比例最大(485%),尤其為CINⅠ、CINⅡ發病高峰年齡,CINⅢ及浸潤癌以38~45歲所占比例為148%。即CIN的病變程度及病理級別隨年齡的增長逐漸升級。
3、討論
3.1 目前我國子宮頸癌的患病率仍居婦科惡性腫瘤第二位,大量資料提示子宮頸癌的發生日益趨向年輕化,防癌普查已引起社會的重視,子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仍是目前規范化用于群體子宮頸癌不可缺少的手段,宮頸涂片巴氏分級在基層婦科普查中時篩查宮頸癌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及診斷價值,是一種在基層防治宮頸癌簡單、快捷、廉價的篩查方法。
3.2 宮頸涂片的細胞學檢查雖然是篩查的重要手段,但對于宮頸管內的早期病變,有較高的漏診率,同時刮片不能確定病變部位和程度,陰道鏡借著20~40倍的放大作用,隨分辨能力逐步提高,而活檢陽性率也逐步提高。根據此次大樣本流行病調查顯示,其CIN診斷率明顯高于涂片,對于涂片巴氏Ⅱ級仍有CIN發現,因此對涂片分級低者仍應在陰道鏡下多處活檢,以防止漏診,而TCT細胞學檢查能顯著提高識別高度病變的靈敏度,降低假陽性率,漏診率。因此細胞學檢查與陰道鏡檢查具有互補作用,本研究表明陰道鏡與宮頸涂片細胞學檢查是診斷CIN不可缺少的早期診斷技術之一①②,特別時對于20~40歲高發階段的婦女,應定期行細胞學篩查或陰道鏡檢查,使早期診斷正確率高達98%~99%③。
3.3 近年來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研究提示HPV感染與宮頸癌發生的關系密切相關,高危型HPV感染是宮頸癌和CIN的主要病因④。據文獻報道宮頸癌患者中HPV感染率達997%⑤,無感染者極少發生宮頸癌,及時發現并密切檢測HPV感染人群,積極治療癌前病變是預防宮頸癌的重要手段。本文資料顯示:由于經濟條件、地域差異及人們開放意識的增強,性生活過早、過頻及多性伴的出現,導致HPV感染的機會增加,使得宮頸癌的發病年齡趨向年輕化,CIN的高發年齡25~35歲之間,可能與其處在性活動高峰時期有關,因此對HCⅡ檢測高危HPV陽性患者應進一步行陰道鏡下活組織檢查,且應加強隨訪。
積極開展防癌普查及高危人群篩查,能有效地降低宮頸癌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對無癥狀婦女開展以細胞學檢查為主要手段的宮頸癌篩查,可使宮頸癌的診斷提前到臨床前癌,最大限度降低宮頸癌對婦女生命和健康的威脅。
【參考文獻】
[1]錢德英.陰道鏡在宮頸癌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3):137139
[2]寄燕琴,黃風英.宮頸細胞學涂片配合陰道鏡檢查對子宮頸病變篩查結果分析[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4,20(7):419420
[3]熊敏, 劉妮萍. 陰道鏡對宮頸病變的診斷價值分析(附5125例分析)[J].中國醫師雜志,2002,4(6):666677
[4]Propst T, Propst A, Herold M, et al.High levels of interleukin 6 and its secondary mediators in 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J]. Gastroenterology, 2003,105(1): 310318
[5]Walboomers JM, Jacobs MV, Manos MM, et 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s a necessary cause of invasive cervical cancer world wide [J]. J Pahol, 1999,189(1): 1219

相關閱讀
- 第十一次全國陰道鏡與宮頸病理學(CSCCP)大會2025-02-24
- 學術會議 | 江蘇省第十六次宮頸疾病學術研討會2021-10-09
- 華康普美邀您參加第七屆全國陰道鏡與宮頸病理學(CSCCP)大會2021-04-01
- 第二屆CSCCP會議 暨第十三屆全國子宮頸癌前病變及子宮頸癌熱點研討會火熱報名2016-03-25
- 2015年國家級陰道鏡及HRA技術規范化培訓(第19期)暨CSCCP上海培訓班2015-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