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國際心臟電子治療裝置研發及臨床進展之回顧
2015年心臟治療裝置的一大發展趨勢是棄用了血管內導線。經歷了一個乏善可陳的開始之后,無線單腔起搏器最終還是進入了常規臨床實踐。初步報告顯示,140例患者接受Medtronic MICRA無線起搏器治療后,該系統表現出了令人欣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經過平均1.9±1.8個月的隨訪(覆蓋圍術期及早期術后階段),患者沒有出現意料之外的嚴重裝置不良反應。但是大部分的患者的儀器都被妥善安置,并不需要重新放置。在隨訪中,裝置起搏閾值、阻抗以及感應等數值均保持穩定且良好,這使電池的預期壽命達到12.6年(范圍波動在8.6-14.4)。基于這些成就與發現,MICRA 系統在2015年夏天獲得歐盟合格認證。第二種單腔經導管植入起搏器系統(稱為“the Nanostim”)的試驗數據也同樣進行了公布與演示。在最初的526例行植入術的患者中,504例患者成功行起搏器植入術(95.8%)。對300例患者進行了6個月的隨訪,90%患者達到了主要有效性預后。在全部526例患者中,6.5%出現嚴重裝置相關不良事件,包括5例心包填塞(1%),6例裝置移位(1.5%)以及2例因術中固定不合理導致的裝置移位(0.4%)。這兩種無線起搏器的療效對比需要在更大的人群及治療實踐中進行。
存在單腔起搏器適應證的患者是無線起搏器的主要適用人群,例如永久性房顫合并癥狀性心動過緩和/或房室傳導阻滯的患者。未來研究及真實世界臨床實踐會發現這些裝置如何長期工作(包括最新的心率自適應感應系統);最初的個體治療經驗是令人鼓舞的,研究者也在開發更先進的治療裝置,包括雙腔起搏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與經皮埋藏式復律除顫器等。
現存可用的起搏器和除顫器均允許選擇是否進行遠程監控。之前的大型隨機臨床試驗和分析的數據顯示這些技術如果應用得當,可以帶來有益影響。但Optilink HF試驗(公布于ESC大會)卻發現了令人失望的結果:該試驗入組1002例心力衰竭且并合一項ICD植入適應證的患者,隨機分配到兩組:是否開啟遠程自動肺充血報警。經過18個月的隨訪,兩組患者的主要終點事件(包括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住院率)并沒有明顯的區別。CHAMPION試驗的隨訪結果提供了更加明朗的數據,該試驗分析了心力衰竭患者自動肺動脈壓力測量的有效性,以指導和優化心力衰竭治療。既往報道過的治療組相比于對照組的優勢可以維持13個月直到隨訪期結束,包括心力衰竭相關住院率明顯下降33%以及全因住院率降低16%。另外,治療組優勢在開放期(Open Access Period)同樣維持了12個月,在這期間,住院率并未增加。更重要的是,自從開放期可以檢測肺動脈壓力信息以指導心衰治療之后,對照組心力衰竭相關住院率和全因住院率分別明顯減少48%和21%。因此,遠程植入監控很有望用來支持心力衰竭治療;血流動力學傳感器和起搏器、除顫器以及心臟再同步化儀器的聯合使用也只是個時間問題。
經皮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
自從2009年經皮ICD(S-ICD)系統獲批上市以來,它就一直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的確,它徹底去除了血管內置電極,與現在普遍使用的傳統的頸靜脈ICD相比,這一變化明顯減少了導線并發癥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2015年,新一代EMBLEM S-ICD系統被批準上市,與傳統的S-ICD系統相比,其主要特性就是尺寸更薄(20%)和預期壽命更長(40%)。與此同時,研究者也正在開發新的編程,以降低不恰當電擊的風險。最近發表的注冊研究結果提示并發癥、次優編程和不恰當電擊風險會隨著術者經驗積累和手術容量的增加而降低。另外,同樣的注冊研究數據顯示電擊能夠高效的終止室速與室顫發作,一次電擊可終止90.1%(100/111)發作,5次有效電擊可終止98.5%(109/111)發作。基于這些令人欣喜的結果,心源性猝死防治指南首次推薦了S-ICD,推薦級別為IIa,對不存在心動過緩起搏器、心臟再同步化治療及ATP適應證的患者人群,S-ICD能夠作為標準ICD的備選治療方法。同樣,以下人群也可以考慮S-ICD:開通靜脈通路困難患者、因感染經靜脈移除ICD的患者或者需要長期ICD治療的年輕患者。
同樣是第一次,2015年最新指南將穿戴式自動除顫器(WCD)推薦為心源性猝死防治的可選擇治療措施。指南推薦級別為IIa,對于射血分數降低并存在心律失常性猝死風險但暫時無法植入ICD(比如易感染致除顫器移除的患者、活動性心內膜炎的患者及心梗后早期出現心律失常的患者)的患者,可在一定限制時間內使用WCD。由于缺乏隨機臨床試驗,這項推薦的證據僅限于大型注冊研究,比如最近公布的前瞻性對照研究WEARIT-II,該研究入組2000例佩戴WCD患者,平均佩戴時間為90天。在這項研究中,41例患者出現120次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VT/VF)。在這些患者中,54%接受了恰當的WCD電擊治療,只有10例患者(0.5%)出現了不恰當的WCD電擊。重要的是,在結束WCD使用后,只有840例患者(42%)植入了ICD,未植入ICD最常見的原因是射血分數提高。考慮到再次植入ICD節省下的費用以及后續隨訪成本和潛在并發癥治療成本,這種WCD策略似乎也具有成本效益,但仍缺少綜合性分析數據的支持。
2015年,介入電生理學與心臟裝置治療領域出現了大量有趣的研究,其中大多數能夠(或已經)對日常臨床實踐產生重要的啟示。在一篇簡單的綜述中涵蓋所有的精彩進展及研究是不可能實現的;同時,很多方法和技術被暫時忽略掉了,包括一些初步結果,比如多位點起搏器的使用及逐點消融和單點消融的比較。如果我們能夠一直堅持這樣創新速度和質量,毫無疑問的是,2016年將同樣是心律失常領域成功而精彩的一年!

上一篇:眼科醫療設備進口替代將提速
下一篇:刷屏的“疫苗之殤”竟然不靠譜!
相關閱讀
- 清單 | 13省聯盟集采結果公布:美敦力、雅培、波科…2022-01-06
- 中國成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 重點研究心血管領域2018-11-27
- 全國百縣將推廣并規范植入心臟起搏器技術2015-10-10
- 智能硬件的“求醫”之路,傳統醫療器械再造才是主流2015-06-29
- 全國人大代表、業內專家呼吁:規范心臟支架使用管理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