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型醫療設備緣何“缺席”三甲醫院
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召開了推進國產醫療設備發展應用座談會。近兩年,國產醫療設備發展的話題頻頻被提起,但在綜合性醫院里,進口品牌依然牢牢占據著大型設備的壟斷地位。
記者走訪時發現,國產大型醫療器械核心技術缺乏、品牌推廣不力和售后服務不佳使得醫院在采購時紛紛選擇外國品牌;而在這三個原因之下,長期政策導向的缺失,才是國產大型醫療設備難以走進三甲醫院的根源。
現狀:守著巨大市場,卻“根本賣不出去”
西安的孟先生做醫療設備銷售已經16年了,接受采訪時他提起了自己的兩個同行,“去年他們分別從西門子和東芝跳槽去上海一家國產大型醫療設備公司做大區銷售,不到一年時間都離職了,因為設備實在賣不出去。”
孟先生朋友們的跳槽經歷雖是個案,卻折射出了國產大型醫療設備面臨的尷尬現狀。
一方面,我國醫療設備有龐大的市場規模。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醫療設備市場規模為2556億元,約占全球銷售規模的7%,排名世界第二。
另一方面,在三級甚至二級醫院的大型高端設備中卻難以看到國產品牌的身影。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去年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正在使用的高端醫療器械中,80%的CT、中高檔監視儀,85%的檢驗儀器,90%的超聲波儀器、磁共振設備、心電圖機都是外國品牌。
國產大型醫療設備在三甲醫院中“缺席”已經是一個長期的問題,曾在北京某三甲醫院做普通外科醫生的歐陽(化名)對記者說:“從進入醫科大學到最后離開醫院這將近10年時間里,我接觸到的高端設備幾乎就沒有國產的。”
無奈:技術、推廣、售后整體落后,想用國產不容易
當被問及為什么不采購國產大型設備時,廣州某三甲醫院設備科科長曹曉光(化名)給出的第一個原因是國產設備缺乏核心技術。他以自己所在的醫院向記者介紹,設備采購的基本標準是安全性、有效性、先進性和性價比,很多國產設備因為缺乏核心技術,在“有效性”這一點上就已經被淘汰了。
“以核磁共振儀為例,現在國產的共振儀在硬件和操作系統上的核心技術都是國外的,國內公司只做了組裝的工作;而且目前最先進的共振儀,根本就沒有國產的,醫院當然只能買進口的。”歐陽對記者說。
核心知識掌握不了,自然也無法談及對品牌技術的推廣。據了解,國外先進醫療設備公司每推出一項新技術或新產品時,都會在國際性會議上進行推廣。這些公司還會邀請購買了自己設備的醫院參加大型研討會,為醫生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
曹曉光表示,國內醫療設備公司很少能提供這樣的機會,全球醫療設備的話語權都被少數的國外品牌掌握了。
技不如人,產品銷售情況不佳,公司可用作售后服務的投入也就不多,而售后恰恰又是醫院采購設備時非常關注的一點。在三甲醫院,每天有大量病人就醫,如果設備出現故障得不到及時處理,對醫院和病人來說都是很大的困擾。 曹曉光做了一個對比:“設備出現故障,外國品牌的售后會在2小時內響應,4小時內有維修人員到達現場。即使是需要更換部件,從報修到維修完成,一般不會超過兩天。但國內公司受限于人力物力,解決故障的時間往往更長。”
技術不足、推廣不力、售后不佳,三方面因素環環相扣,最終還導致了醫院和患者對國產醫療設備的不信任。
北京某國產醫療設備公司市場部負責人方曉(化名)很無奈地告訴記者,在數字化X線攝影儀方面,自己所在的公司既有自主知識產權,也有與國外品牌相當的品質,但許多三甲醫院還是只選擇國外的品牌。

相關閱讀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
- 官方通知:2.95億器械訂單,只要國產2023-05-08
- 拒絕進口!“國家級”大三甲采購訂單,只要國產!2022-05-16
- 25省新建大批三甲醫院 器械配置需求來了(附名單)2021-06-30
- 總投資超320億元!10省新建大批三甲醫院(附名單)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