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劍虹:醫療器械提升空間還有五六倍
中國健康服務業發展迅猛,醫療器械市場提升空間較大。在5月26日召開的21世紀藥店第8屆年會主旨論壇暨第9屆全國制藥工業百強年會上,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醫藥經濟報》總編輯陶劍虹在發言時指出,我國目前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僅占醫藥總市場規模的14%左右,與全球醫療器械占醫藥總市場規模的42%相比,發展空間還很大。
陶劍虹認為,國內醫療器械至少還有5~6倍的提升空間。
利好政策:推動醫療器械發展的第一動力
陶劍虹在報告中提出,醫療器械的大好時機已經來臨,發展空間極大。其行業驅動力主要來自醫保體系的全覆蓋以及基層醫療體系的政府投入加大。
醫療器械市場潛力巨大,與我國近年來的政策引導息息相關。她表示,今年以來,“醫改向縱深發展”、“低價藥品企業有條件自主定價”、“醫生多點執業”、“民營醫院改革”、“單獨二胎”等多項政策的提出,極大影響了醫藥行業的發展。
而對于醫藥企業來說,去年國務院出臺的《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健康服務業”概念,更是推動了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與促進、健康保險服務,以及與健康服務業緊密相關的支撐產業的迅速發展,如第三方檢驗檢測服務以及藥品、器械、康復保健產品等的迅速發展。
在歷年政策刺激下,我國醫療器械市場增長迅速。數據顯示,近十年來,我國的醫療器械復合增長率達到21.3%。
但與此同時,我國醫療器械的終端銷售格局卻變化不大,依然是“醫院終端占主導地位”。2013年,醫院終端承擔了3220億,是總銷售額的89%,其中縣級醫院銷售了608億,基層醫療銷售了220億,占總銷售額的6%;零售藥店的銷售占比僅為5%,為175億。
我國目前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僅占醫藥總市場規模的14%左右,與全球醫療器械占醫藥總市場規模的42%相比,還存在較大發展空間。
2013年我國規模在50億以上的醫療器械廠家只有1家,規模在10億~50億的有23家企業,而規模在1億~10億的則有393家企業,國產醫療器械企業未來大有可為。
說到醫療器械的發展后勁話題,不得不說說5月24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的新聞。
成立于2011年的上海聯影醫療,是一家主要研發、生產核磁共振、CT、分子影像、超聲、移動醫療等高端醫療裝備的國內企業。考察中,在看到聯影醫療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導MR系統、超高分辨率PET-CT系統、數字化DR機等大型醫療設備后,總書記表示現在一些高端醫療設備基層買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降低成本,推動民族品牌企業不斷發展。
精尖分析:我國百強藥企漸成三大陣營
醫療器械的增長,僅僅是百強企業增長的一個方面。
陶劍虹指出,目前醫藥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主流制藥企業群體保持較快增長。2013年,制藥工業百強企業的銷售增幅和利潤增幅均高于制藥行業平均水平。
不同于以往的多元統計分析,今年南方醫藥經濟研究首次運用英國統計學家費歇爾創建的主成分分析法。
陶劍虹介紹說,主成分分析法分別聚焦企業規模品牌力(重點關注銷售收入和利潤水平兩個主成分)、研發創新力(重點關注研發強度和新藥上市數兩個主成分)和成長力(重點關注銷售增長和利潤增長兩個主成分),和歷次分析相比,項目雖然精減,但評測深度更為專業。
經主成分分析,中國醫藥百強企業的第一陣營是規模品牌型藥企,集中在排位靠前的企業,例如廣藥集團、天士力集團、步長集團等。
而中堅群落是研發創新型企業。其中,恒瑞制藥以9.1%的研發強度、2007年至今235個新藥申報量成為翹楚。江蘇豪森、山東齊魯等企業緊隨其后。
第三個生力梯隊是快速成長型藥企,業績增長超過同行平均水平,有些甚至通過資本化、并購等手段,獲得了30%以上的超常規發展。
在對典型品類競爭格局解析中,陶劍虹提出,抗腫瘤藥作為全球熱門的重要品類,該類藥的醫院銷售前五位品種合計占抗腫瘤藥比重34.4%,其中四個品種均有百強企業位列其中。
接下來百強企業如何再發展?陶劍虹認為繼續尋找增長動力,保持健康的持續增長,依舊是百強企業不能回避的趨勢。
而在具體的投資方向上,陶劍虹認為在新醫療與大健康領域,目前與制藥業相關性較高的有醫院投資、醫療器械行業、醫藥電商等熱門領域都可以大有作為,比如關于移動醫療、智慧醫療、可穿戴設備,企業都可積極尋找其中的商機。

上一篇:醫療器械按風險高低分類監管
下一篇:醫療設備走向“拼軟件”時代
相關閱讀
- 6月1日起,大批醫療器械實名制2024-06-04
- 兩會代表發聲,支持國產高端醫療器械2024-03-08
- 國家醫保局:鼓勵新技術、器械進醫保2023-12-21
- 展會通知 | 2023第4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山東)博覽會2023-09-07
- 剛剛!國家開會:鼓勵創新醫療器械上市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