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醫生學術不端,諾獎評委引咎辭職
當地時間2016年2月15日,瑞典著名學府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副院長宣布辭職。導致他辭職的原因是該校一名外科教授實施的一項飽受質疑的人工氣管移植手術。
上圖就是這次辭職的副院長Anders Hamsten。他本人并沒有參與過受到質疑的手術,也沒有在發表的論文上署過名,甚至不曾負責論文發表之前的審核,但是卻依然要為給丑聞主角背過書而引咎辭職。
從頭說起
這樁公案,要從2011年說起,這件事真正的主角,是下面這位外科醫生:Paolo Macchiarini。
2011年,上面這位Macchiarini醫生,使用患者自體的干細胞,通過生物手段,做成了人工氣管,移植到患者體內。這一行為是再生醫學的里程碑事件,根據這次手術所寫出的論文,發表在了2011年的《柳葉刀》雜志上。此后,這位再生醫學外科先鋒又先后做了7次同類的手術,又發了幾篇大文章,第7篇論文于2014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不是《柳葉刀》就是《自然》,高大上有木有!
2011年Macchiarini在卡羅林斯卡附院實施人工氣管移植手術
就在這個大叔正在春風得意的時候,殺出來一個程咬金!2015年5月,一項針對Macchiarini的獨立調查顯示,他的論文有問題——
首先,不實。調查者指出他夸大了手術的真實效果。
其次,倫理問題。其中兩篇論文的描述中,手術并沒有通過正當的倫理許可就進行了。
第三,在一篇給大鼠移植食管的論文中,其研究結果同樣被指有不實嫌疑。
這個時候大家都比較難堪,Macchiarini選擇了無可奉告,和他合作發表過文章的作者也被牽涉其中大家基本都默不作聲,發表過他兩篇文章的《柳葉刀》跑出來表示已知調查結果,正在觀望。
也就是在這個焦頭爛額的時刻,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位副院長老先生出場了!
2015年8月28日,卡羅林斯卡的副院長Anders Hamsten出面,表示經過審閱Macchiarini和他的合作者提交的1000多份材料,他認為Macchiarini的工作雖然沒有達到學院的高標準,但是并沒有看到失實的地方。這一下,Macchiarini松了一口氣,并表示“很高興最后證明了我們沒有在過程中造假或者偽造數據”。
風云再起
可惜,他沒能高興幾個月——主要是因為低估了瑞典人民不依不饒追根究底的精神。這一波負責沖鋒的,是瑞典電視臺(SVT)——瑞典收視率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公共電視臺。2016年1月13日到1月27日,SVT分三段播出了有關Macchiarini的節目。節目指出Macchiarini在俄羅斯至少對一名非必要的患者進行了他的人工氣管移植手術——即使不做移植,這名患者也不會有生命危險。而Macchiarini曾經聲明他只對不做手術會有生命危險的患者實施這項手術。同時,該節目也指出他夸大自己移植手術的效果。
必須提一句,Macchiarini做人工氣管移植的8名患者中,6人已經死亡,1人正在重癥監護中。當然,Macchiarini說這些都與他的手術無關。
節目播出之后,在瑞典社會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也是因此,卡羅林斯卡決定重開對Macchiarini學術不實和倫理問題的調查。2月5日,卡羅林斯卡與Macchiarini撇清關系,表示“對他失去了信任”,不會再與這名訪問教授續約,在今年合同到期之后就請他走人。并且再三保證此人的團隊也會被解散。
10天之后,2月15日,開頭我們提到的副院長,因為在去年的一句“沒有發現不實之處”引咎辭職。同時,他還寫了一封公開道歉信,在媒體發布會上發表。信中說自己對Macchiarini的事進行了“完全的誤判”“我沒有能看到那些值得警惕的信號”并且他還自己給自己補刀“去年夏天卡羅林斯卡進行的調查應該以‘研究造假’而進行致歉”。也就是說,不管Macchiarini的原始事件到底如何,他認為,幫Macchiarini澄清的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和造假。同時他也提到了現在出現的材料相比上一次卡羅林斯卡調查時所獲得的更多。
哦?你說怎么樣他也只是作為副院長辭職罷了,也許剛巧是諾獎評委而已,標題諾獎評委辭職算個啥?你們啊,不要總想搞個大新聞……
且慢!我們可不是標題黨!因為他同時也不再參加負責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評委會的工作,與他同樣的還有另外3名與此案有牽涉的諾獎評委。其中一人是評委會的秘書長,在上周也已經辭去了秘書長職務。諾獎評委會主席表示,他們此舉是出于對諾貝爾獎工作的公正性的尊重。
咋會這樣?
說到學術不端,國內關注過這個問題的讀者大多會“呵呵”冷笑一聲。數據作假啊論文成批成批的撤稿啊這樣的悲劇界哥也時有報導,但是往往我們也只知道哪篇文章又被揪出來了,撤稿了,至于相關的作者、單位、負責人怎么處置的,這樣的事故有沒有機構進行調查,卻很是模糊。
而這次事件,從一開始,瑞典人就沒有給自己的頂尖學府護短,反而,在卡羅林斯卡面對質疑表示研究沒有問題的時候,他們并沒有就此“難得糊涂”“得饒人且饒人”,而是窮追不舍繼續挖掘證據——若真沒問題,還你公正,若有問題,糊你熊臉——最終不止要吊打學術不端的當事人,還讓卡羅林斯卡嘗到了給學術不端者背書的苦果。有意思的是,瑞典政府在這其中也起著積極的作用,本月初,瑞典檢方宣布介入此次事件,展開官方調查。
所以,卡羅林斯卡也好,諾獎評委會也好,他們的學術端正之風,對責任人的追究,以及我們所看到的結果——外科醫生舞弊導致頂尖高校的副院長同時也是諾貝爾獎評委下課——其背后不僅僅是這些機構自己的自律,還有來自本國民眾、媒體、科學界甚至政府的正直的力量。

相關閱讀
- 微創介入已成部分外科手術替代療法2014-09-12
- 經皮內鏡椎板間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2例報告2014-04-18
- 想用谷歌眼鏡輔助做手術 先來看看這9個坑2014-04-04
- 神經內鏡技術的臨床應用進展2011-09-29
- 內窺鏡在鼻腔疾病中的應用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