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例子宮移植成功代表了什么?
近日最熱爆的新聞當屬國內首例子宮移植成功的消息。據媒體報道,11月20日,一位先天自宮缺如的22歲女性在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婦產科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子宮供體來自其母親的捐贈。到媒體報道的25日,該女士術后恢復良好,相關檢查顯示移植子宮已經成活。因此,媒體紛紛稱,這是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的成功實施。
子宮移植手術的成功,為那些先天性子宮缺如、子宮畸形和功能障礙、以及因為疾病尤其是癌癥失去子宮而造成的子宮性不孕癥患者孕育自己的寶寶帶來的希望。
但是,現在歡呼移植的成功似乎早了一點。
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移植的子宮恢復血液循環的成活,就意味著子宮移植成功了嗎?
不是的,這僅僅是邁出走向成功的關鍵一步,離真正的成功尚遠。
因為,器官移植成功的標準應該包含兩方面:一是移植器官的長期存活。二是移植器官恢復或實現生理功能。
恢復血液循環僅僅意味著暫時成活,要實現長期存活,接下來還要面臨著至少以下三關:感染關、移植接駁血管血栓形成關和免疫排異。
2000年沙特阿拉伯實施的世界首例人子宮移植就是因為血管栓塞導致移植物的壞死,不得不將在體內存活99天的移植子宮切除。當然,對于今天的醫學水平而言,順利度過這三關實現長期存活的難度并不大,通常有極大機會可以實現。但是,接下來的真正的考驗在于子宮功能的建立。
一個標準是實現正常的月經周期,這意味著移植子宮獲得了良好的血液循環,在未來的妊娠中有可能為胎盤和胎兒提供足夠的血液和營養供應。
另一個,也是最終的標準,就是成功誕生健康的寶寶。目前的子宮移植通常并不涉及輸卵管移植,因此不會自然受孕,懷孕依賴于輔助生育技術的幫助,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試管嬰兒”。我們知道,雖然“試管嬰兒”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但是總體上的成功率并不高。尤其是,由于多胚胎植入容易造成多胎妊娠,而多胎妊娠往往顯著增加胎兒和母體不良事件發生機率。近年來,提倡單胚胎植入,這又可能進一步降低成功的幾率。何況,移植子宮還面臨著許多不良因素的影響成功的先例
2014年9月,世界首例“移植子宮寶寶”在瑞典誕生,標志著嚴格意義上世界首例子宮移植的成功。
這位名字為文森特的世界首例“移植子宮寶寶”出生時體重4磅,他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母親36歲,于2012年9月份接受子宮移植手術,供體子宮來自這位女士一位61歲的親屬。經過一年多的術后恢復和準備,該女士于2014年3月份接受了移植手術之前冷凍保存的胚胎的植入手術。隨后又有另外3位子宮移植手術成功的女性接受胚胎植入手術。9月初,這位女士通過剖腹產誕生下一名健康男嬰,也是世界上首例移植子宮寶寶。
這位名字為文森特的世界首例“移植子宮寶寶”出生時體重4磅,他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母親36歲,于2012年9月份接受子宮移植手術,供體子宮來自這位女士一位61歲的親屬。經過一年多的術后恢復和準備,該女士于2014年3月份接受了移植手術之前冷凍保存的胚胎的植入手術。隨后又有另外3位子宮移植手術成功的女性接受胚胎植入手術。9月初,這位女士通過剖腹產誕生下一名健康男嬰,也是世界上首例移植子宮寶寶。
創造這一里程碑成就的是來自瑞典哥德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他們從2012年起為9名絕對性子宮性不孕女性實施了活體子宮移植(原本計劃10名,其中一位因為其他醫學原因而未能實施)。患者中的大多數患有MRKH綜合征,一種先天性子宮、陰道缺如的畸形。他們獲得了非常卓著的成功率,有7名女性的移植子宮成功存活。
2014年12月份,又有兩位接受母親子宮移植的女性成功誕生了自己的寶寶,進一步證明了他們的巨大成功,也證明子宮移植手術的實用性,為千百萬子宮性不育癥女性帶來希望。目前,在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美國、中國等國家都有子宮研究和臨床試驗項目在實施中,英國首批子宮移植臨床試驗計劃包括5名不孕癥女性,9月份美國克利夫蘭診所剛公布了自己的子宮移植計劃。
在西京醫院進行的我國首例子宮移植的實施,說明在這個領域,我國醫學界也不甘人后。人類對子宮移植的探索在瑞典哥德堡大學團隊成功之前,世界上共進行兩例人子宮移植手術。2000年,沙特阿拉伯一位26歲女性在良性卵巢腫瘤手術時發生意外不得不切除其子宮,接受了世界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手術初期是成功的,但是,隨后移植子宮出現缺血壞死征象,不得不在術后99天將移植物切除。術后病理檢查結果顯示,壞死是由于血管栓塞所致,專家分析可能是由于子宮固定欠佳造成血管扭轉所致。2011年,土耳其一名接受子宮移植女性成功受孕,可惜的是,2個月后出現流產。以上兩例,一例移植子宮沒有長期存活,另一例雖然成功受孕,但是以流產告終,兩例最終都宣告失敗。這也再次說明,初期移植子宮的存活,并非嚴格意義上的成功。
人類對子宮移植探索的醫學記錄最早見于1927年,是有關狗子宮移植的探索實驗,失敗是那個年代注定的結果。到60、70年代這種研究再次興起,先后在包括小到小鼠,大到靈長類動物的實驗研究,無數次的失敗,才最終換來在人體試驗的成功,這就是科學,這就是科學發展的艱難歷程。
子宮移植的過程子宮移植的最終目的是孕育正常的嬰兒,因此,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包括以下五個步驟:
1.醫生首先需要跟通常的體外輔助生育(試管嬰兒)一樣,從等待移植的女性卵巢獲取多個卵子,并與配偶的精子在體外進行受精,培育成胚胎進行冷凍保存以備后用。
2.子宮供者需要接受一個類似常規的子宮全切除手術來切除子宮,不同的是需要仔細分離和完好保存包括2條子宮動脈和4條子宮靜脈在內的主要血管,手術大約需要10個小時。
3.然后將捐贈子宮進行必要處理后通過手術移植到受者體內,手術一般需要6個小時。術后患者需要接受系統的免疫抑制劑治療,防止免疫排異反應的發生,保證子宮的存活。
4.大約1年后,如果醫生認為移植子宮存活和功能良好,則會將一個預先冷凍的胚胎解凍植入新移植子宮內。5如果一切順利,胎兒發育生長良好,胎兒將在孕育6個月成熟后的某個階段經過剖腹產娩出。
子宮移植的難點我們知道,人體大多數器官,包括心臟、肺臟、肝臟、腎臟等結構和功能更大型、更復雜的器官的移植早已成功,技術可謂成熟,而子宮移植為什么遲至現在才初露成功的曙光?是因為子宮移植在技術上更困難嗎?
答案是否定的。真實的原因在于:
第一,子宮并非生命所必須的器官。子宮移植并非拯救生命所必須,而器官移植畢竟是復雜、高風險、而且昂貴的醫療程序,因此其必要性大受限制,這就大大限制其研究和臨床應用探索。
第二,子宮移植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子宮的功能就是孕育下一代,而這一功能完全可以被比如代孕等方法所替代,這同樣限制了其必要性。
第三,免疫抑制劑對于胎兒潛在的危害性。接受子宮移植后,受者需要長期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這些藥物對胚胎的和胎兒的發育和成長的影響存在一定不可預知性。這同樣限制了這種技術的發展。所幸,腎臟和其他器官移植后懷孕女性的研究證明,免疫抑制劑對于胎兒的影響具有一定安全邊際,這在一定意義上緩解了這種擔憂的限制。
第四,移植子宮只能是一種“過路神仙”,最終都必須切除,既然子宮的功能僅限于孕育下一代,而接受子宮移植手術后又必須終生服用免疫抑制劑,會給身體帶來一些危害,因此子宮移植的設計是在生育1~2胎后必須再行手術切除,加之子宮移植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代價效益比值得商榷。也因為以上原因,子宮移植必然受到比生命拯救性的心臟、肝臟、腎臟移植,以及比提高生活質量的肢體和臉移植等更巨大的倫理學批。
從上述過程看,子宮移植手術本身僅僅是這個系統工程中的一個步驟,其他幾個過程與通常試管嬰兒培育和生產過程無異,不存在任何特別困難的地方。所以,難點仍然在移植手術本身。而我們也知道,目前醫學技術的發展,包括更復雜的心臟、肝臟移植也都已經成熟,子宮僅僅是一個肌肉實體器官,而子宮內膜是由基底層干細胞不斷分化而來的,理論上講手術本身并不存在太多困難。如果非要找出一些困難,
主要在于:第一,保證良好的血液循環。子宮本身的存活,子宮內膜的發育、尤其是妊娠期間保證胎盤和胎兒血液循環和營養,都需要子宮具有良好的、以及強大儲備功能的血液供給。這除了保證供體子宮血管的完整和暢通,良好的血管接駁吻合外,還需要尋找更粗大的供血血管。比如粗大的髂內動脈和下腔靜脈直接吻合。
第二,良好的固定。子宮是一個具有巨大游離性的肌肉實體器官,在體內具有相當的活動性和活動空間,這樣才允許妊娠期其大幅度的增大。子宮的這種活動性,就如同梨子一樣,實體的活動可能造成蒂部扭轉,子宮的血管經由這些部位通過,這種扭轉容易造成血管的梗阻和血栓形成,從而影響子宮的存活和功能。總之,子宮移植是一個系統工程,成功的標志是孕育、誕生健康的嬰兒,移植手術的完成以及術后的成活僅是邁向成功其中的一步。

相關閱讀
- 西京醫院成功實施中國首例人子宮移植2015-11-25
- 2013全國第二屆不孕不育與子宮內膜容受性研究進展研討班2013-06-09
- 世界首例子宮移植手術成功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