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醫療器械商為啥爭著本土化
當下,正是國產醫療器械廠商春風得意之時。
最近,第一批優秀國產醫療設備產品遴選完成,根據國家衛計委的公告,27家企業的95個產品入選首批遴選品目。而醫療機構優先采購優秀國產設備已見諸多個文件。
另一方面,處于壟斷中國市場陣營“GPS”(即通用電氣、飛利浦、西門子)一些在中國的動作被過度緊盯,比如西門子,就有涉及賄賂、和經銷商存在矛盾的傳聞流出。
所以,在不久前中國國際醫療器械(春季)博覽會上,國產廠商可謂聲勢浩大。不過,對于國產醫療器械借著政策之力的來勢,外資企業至少在口頭上不算緊張。
比如,美敦力大中華區總裁李希烈的說法很有代表性,雖然國產保護政策可以理解,而且病人自己沒有辦法區分本地或者是進口的產品哪一種好,但專業的醫療工作者,應該從病人利益的角度出發,選擇適合他們利益的產品和療法,而并非產品產地。
另一位外資廠商的中國區負責人則告訴筆者,醫療器械,特別是高端設備領域,不排除會出現當年汽車所面臨的情況:雖然有著國產保護政策,但是經歷若干年后,消費者還是會選擇國外品牌。
當然,話雖這么說,各家外資企業在應戰方面還是很用心的,不僅要護住已有地盤,還要進行渠道的下沉。
GE大中華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段小纓就說了,就是在做高端的同時,積極擴展基層市場。幾年前,GE醫療組建了“藍海團隊”,專門服務于民營醫療機構。目前GE研發推出了40款針對中國市場的產品,其中70%是面向基層市場。
走基層有和國內企業深度交鋒的意味,在掌控一二線城市的市場時,對于三四線城市,外資品牌以前涉及少,而這里曾被國產企業視為市場突破口。
當然,GE自2007年開始在基層醫院有所布局,在河北省某地進行試點,不過,去年有報道稱,試點不算成功,GE迷失在基層醫療市場,原因就是相關的醫療設備太貴。
加上銳珂、飛利浦等企業,這種渠道下沉勢必會帶來不少硝煙。
另外,出身于海外的身份不能改變,但外資廠商們也嘗試用新標簽來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某醫療設備行業人士在和筆者交流時說,這個標簽就是本土化,除了招牌上好聽點,在成本控制、市場效率上,本土化亦有不小的作用。

相關閱讀
- 6月1日起,大批醫療器械實名制2024-06-04
- 兩會代表發聲,支持國產高端醫療器械2024-03-08
- 國家醫保局:鼓勵新技術、器械進醫保2023-12-21
- 展會通知 | 2023第49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山東)博覽會2023-09-07
- 剛剛!國家開會:鼓勵創新醫療器械上市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