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咽癌的外科治療
【摘要】下咽癌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仍然是手術加放療,其特點在我國最多發生于梨狀窩區,下咽后壁區次之,環后區最少,但在北歐地區則以環后癌最多見。本文就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術的適應證,下咽癌的切除方法和咽喉功能重建方法,手術并發癥的防治作一綜述。
【關鍵詞】下咽癌 外科治療 喉功能
下咽癌在臨床上并不多見,年發病率為0.170.8/10萬,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1.4%5.0%,占全身惡性腫瘤的0.5%。下咽癌多發生于梨狀窩區,下咽后壁區次之,環后區最少,但在北歐地區則以環后癌最多見。梨狀窩癌和下咽后壁癌多見于男性,而環后癌女性較多。下咽癌是上消化呼吸道惡性程度最高的腫瘤之一,臨床統計5年生存率在25%40%。其預后差的主要原因為:位置隱蔽,癥狀出現較晚;局部呈侵襲性生長并沿黏膜下浸潤擴散;易發生淋巴結轉移;也可發生遠處轉移。手術加放療的綜合治療模式是最佳選擇,而手術徹底切除腫瘤是提高療效的關鍵。目前下咽癌手術可大體分為保留和不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切除術兩類。由于下咽癌生長方式的獨特性,目前國內外對于保留喉功能及如何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術的適應證仍有較大的爭議。下咽癌切除后功能重建是一大難題,目前采用的修復方法主要有3種:(1)以咽及喉的殘存組織整復。例如,下咽殘存黏膜直接關閉咽腔,喉氣管瓣代下咽及頸段食管;(2)消化道段整復。全胃上提、結腸上徙、倒置胃管、游離空腸移植等;(3)皮瓣整復。胸大肌皮瓣、胸三角肌皮瓣、裂層皮片、前臂游離皮瓣等。各種修復方法各有其適應證及優缺點。而對于保留喉功能的下咽癌手術而言,喉功能的重建方法與喉癌切除后的喉功能重建方法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如何在保證腫瘤徹底切除的前提下保留正常的喉組織進行喉功能重建仍為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課題。
1、梨狀窩癌的手術治療
梨狀窩癌約占下咽癌的70%~80%,其發病部位隱蔽,不易早期發現,腫瘤浸潤性強,惡性度高,治療效果差。梨狀窩癌的重要臨床特征之一是侵犯喉部結構。尤其是梨狀窩內側壁癌,在早期即可直接侵入喉內,造成喉結構和功能的破壞,手術治療時對喉的處置常是臨床面臨的難題。梨狀窩癌的治療目前以手術加放療的綜合療法為主,治療的目的一是達到局部控制提高生存率,二是保存喉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1960年,Ogura總結了13例梨狀窩癌喉保留手術的經驗,對所切除的標本進行病理學檢查,發現其外科標本切緣均無癌細胞殘留,表明在徹底切除腫瘤病灶的同時保留喉功能是可行的。在此之后,國內外學者對梨狀窩癌喉功能保留術在臨床和基礎方面都進行了許多研究,充分肯定了該項手術的積極意義,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喉保留術能夠保證在不降低生存率的情況下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但對功能保全性手術的適應證,術式選擇和喉整復方法各家仍存在不同見解。
1.1 梨狀窩癌的發展規律和保留喉功能手術的可行性及適應證 梨狀窩癌可發生于梨狀窩內側壁和外側壁,二者的局部病變及發展趨向不同,手術治療須采取不同對策。梨狀窩外側壁癌常早期侵及甲狀軟骨后部,向外穿過甲狀軟骨或環甲膜侵及甲狀腺,亦可繞過甲狀軟骨后緣侵及喉外組織或甲狀腺;向內可于黏膜下擴展經咽后壁或環后區前壁累及對側梨狀窩;向上擴展侵入舌根部和扁桃體;少數可向下侵及頸段食管。通常情況下,梨狀窩外側壁癌多向外累及甲狀軟骨,較少向內侵入喉部,手術時通常僅需切除梨狀窩及下咽外側壁結構,喉部組織多能較完整地保留。梨狀窩內側壁癌常易向內擴展侵及喉部,沿杓狀軟骨后或外側生長侵及環杓關節,循黏膜擴展累及杓會厭襞、杓區、喉室帶及向后累及環后區,亦可向前直接侵入聲門旁間隙①。晚期全部梨狀窩、下咽后壁、對側梨狀窩、甲狀軟骨、甲狀腺、頸部軟組織及頸段食管均可受累,手術治療時須同時切除咽與喉結構,是否保留殘存的部分喉組織以及在何種程度上重建喉功能,要根據實際病變范圍而定。許多學者通過病理研究證實,梨狀窩內側壁癌對喉的侵犯有一定的發展規律,在慎重選擇適應證的前提下,喉功能保留手術是安全和可行的②。臨床經驗表明,梨狀窩內側壁癌盡管對喉的侵犯發生率較高,但多數是對聲門上結構、聲門旁間隙或甲狀軟骨的侵犯,環狀軟骨、聲門下組織受累機會較少,對側半喉多能保持完好,因此,在準確徹底切除腫瘤的前提下,將喉的正常組織保留下來,經過整復,是可以恢復咽喉功能的③。
關于梨狀窩癌行喉功能保留手術的適應證各家意見不一。從理論上講,有能夠利用的殘喉且患者能承受術后誤咽,即可考慮行喉重建。許多學者對梨狀窩癌的病理侵犯特征和喉保留術的適應證進行了深入探討,關注的重點主要是半喉固定、喉軟骨支架受累及梨狀窩尖被侵是否適合行喉功能保留術,在這些問題上長期以來存在爭論④。我們的臨床經驗表明,如對側喉、會厭正常,腫瘤累及了聲門旁而未累及聲門下組織,則聲帶固定、喉軟骨支架受侵、梨狀窩尖受累均不是喉保留的絕對禁忌癥。
1.2 保留喉功能的梨狀窩癌切除術 腫瘤切除范圍應根據原發位置、侵犯范圍和程度而定。梨狀窩外側壁癌因較少向內侵入喉部,通常僅需切除梨狀窩及下咽外側壁結構,而可不觸動喉支架組織或喉內功能結構。腫瘤位于或侵及梨狀窩內側壁者,因喉受累的范圍和程度不同,處理方法多樣,各家有不同看法。最初由Ogura提出的切除范圍包括同側甲狀軟骨板、同側室帶、杓狀軟骨及杓會厭皺、同側部分會厭。王天鐸把梨狀窩內側壁癌的切除分為兩種情況:(1)聲帶活動正常者切除會厭患側,患側室帶、杓會厭皺襞、梨狀窩內壁及部分外側壁、患側甲狀軟骨上半段、患側舌骨和會厭前間隙;(2)聲帶活動受限或固定者切除患側半喉,會厭和舌骨、會厭前間隙全部,梨狀窩或部分頸段食管⑤。在這些手術原則基礎上,根據病變的不同情況,可選擇多種不同術式,采用同側水平部分喉、垂直部分喉或水平垂直部分喉加梨狀窩內側壁切除術。T1、T2淺表型腫瘤患者則在不觸動喉內結構情況下切除病灶。部分半喉固定的患者主要是由于腫瘤團塊壓迫聲門旁間隙引起,僅予以切除聲門旁間隙或喉室底以外聲門旁組織而保留聲帶及聲門區黏膜,這一方法的應用系以Hirano的研究為依據。根據我們的基礎及臨床研究,梨狀窩內側壁癌較少侵犯整個會厭,多數患者可以把部分或全部會厭保存下來,僅進行會厭根部和同側部分會厭切除。
手術方法:(1)梨狀窩外側壁癌。翻起頸部皮瓣,自患側胸骨舌骨肌外緣分離該肌深面,將其拉向對側,暴露喉體,分離切斷甲狀腺峽部,游離患側甲狀腺,結扎其分支血管。切除患側舌骨大角,于甲狀軟骨后緣切開咽下縮肌,向前剝離暴露甲狀軟骨后半,縱行切開甲狀軟骨板后半。根據腫瘤不同的原發部位和侵犯范圍,分別選擇于梨狀窩外側壁、會厭谷、梨狀窩尖或食管入口等處切開黏膜,進入咽腔,沿梨狀窩外側壁后緣縱行切開,充分暴露腫瘤。直視下將患側受累的甲狀腺、甲狀軟骨板后1/3、梨狀窩外側壁及部分前壁和下咽后壁一并切除;(2)梨狀窩內側壁癌。翻起頸部皮瓣后,切除患側舌骨大角,暴露甲狀軟骨板,根據腫瘤侵及范圍切除甲狀軟骨板后上1/3或1/2,將甲狀腺向前、下方游離,注意保護喉返神經,如疑患側甲狀腺受累,則切斷其峽部,將患側甲狀腺附著于擬切除的組織上。于甲狀軟骨外緣切斷咽下縮肌,暴露甲狀軟骨外上緣,于剝離甲狀軟骨內外側甲狀軟骨膜及梨狀窩黏膜,切除外上1/3甲狀軟骨板,充分暴露梨狀窩外側壁。預置數根牽引線,于牽引線之間切開梨狀窩外側壁,進入咽腔。直視下逐步擴大下咽外側壁切口,沿腫瘤前外緣向下切開下咽外側壁至腫瘤下極,再于腫瘤下極向上沿腫瘤深面緊貼環狀軟骨表面向上分離,如環狀軟骨受累,可將受累軟骨切除,軟骨內側組織因軟骨屏障多數未受累及而可予以保留。術者可將食指放在患者的喉腔內,這樣可以更準確地分離甲狀軟骨板、聲門旁間隙及腫瘤;如聲門旁間隙飽滿,緊貼甲狀軟骨內側已有腫瘤累及,聲帶固定或活動受限較重,可于喉室、室帶前緣或會厭根進入喉腔,再從喉腔側將患側半喉包括聲帶、喉室、室帶、聲門旁間隙與梨狀窩腫瘤整塊切除;如聲門旁間隙受累較輕,聲帶活動正常或輕度受限,則可保留聲帶切除喉室、室帶和聲門旁間隙,或視情況僅切除聲門旁間隙,保留聲帶、喉室及室帶的黏膜,切開患側環后區或梨狀窩內側壁后部黏膜,將梨狀窩腫瘤與受累的部分喉組織整塊取下。
頸部淋巴結的處理:通常對懷疑有隱匿淋巴結轉移者可行頸側區清掃術,有頸淋巴結轉移者行患側的改良性頸清掃術。
梨狀窩癌切除時的注意事項:在選擇手術入路時一定要考慮到梨狀窩癌的發展規律。由于梨狀窩外側壁癌早期即可侵及甲狀軟骨后部,或經其后緣累及喉外組織或甲狀腺,因此,在切除梨狀窩外側壁癌時一般先直接將患側甲狀軟骨板縱行切開,這樣,在切開咽腔時可將甲狀軟骨板向前牽拉,使入路寬敞。梨狀窩內側壁癌最先侵及聲門上結構和聲門旁間隙,可以先切除舌骨大角,然后將甲狀軟骨板后上1/3斜行切開,這樣既可避免切入腫瘤,又可使入路寬敞。晚期梨狀窩癌可累及全部梨狀窩,自咽側入路容易切入腫瘤。這時可考慮采用舌骨下會厭谷入路、梨狀窩尖頸段食管入路或自甲狀軟骨中上部相當于聲室帶前端入路,再在直視下或手指引導下逐漸擴大切開口,直至充分暴露腫瘤全貌。喉受累較輕的患者,多自甲狀軟骨板后上1/3或1/2縱行切開處分離腫瘤深面,有時可不進入喉腔。而喉受累較重的患者,可在分離出腫瘤下半部后,采用類似聲門上癌切除的方法,自會厭側緣切開進入喉腔,將喉的聲門上結構與梨狀窩腫瘤整塊切除。喉的聲門下結構由于有環狀軟骨及杓狀軟骨的屏障,故多可安全保留。
1.3 梨狀窩癌切除后咽喉修復和功能重建
1.3.1 喉功能重建梨狀窩外側壁癌切除后,多數喉組織可得以保留,喉腔黏膜完整,不需重建。梨狀窩內側壁癌切除后,患側喉聲門上結構多被切除,如室帶及喉室被切除,可將會厭患側切緣以其根為中心,將會厭適當游離向外下旋轉牽拉,與聲帶及甲狀軟骨縫合,以會厭成形喉外側壁上部并遮蓋新形成的喉口。如會厭邊緣受累,可切除受累的部分會厭,只保留其健側部分。喉的常用修復方法主要有:會厭、發音管、頸闊肌皮瓣、胸骨舌骨肌筋膜瓣、甲狀軟骨膜修復等。喉功能重建的成功關鍵在于防止術后誤咽,通常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幾種:(1)以會厭患側切緣向下牽拉重建患側喉側壁,同時將會厭向后傾斜,遮蓋喉口;(2)以胸骨舌骨肌筋膜瓣與聲帶或聲門下結構縫合修復喉側壁;(3)以殘余喉和下咽黏膜制成發音管;(4)喉組織缺損修復后,將喉上提固定于舌骨,使喉口盡量與舌根接近;(5)由于會厭下拉后喉與舌骨間形成了較大的死腔,術后容易積液繼發感染,可將同側的甲狀腺游離后向上填入該腔,該法對于預防術后咽瘺極為有效。若采用胃或結腸修復下咽及頸段食管,則應常規上提喉口。
1.3.2 咽功能重建喉重建完成后,根據下咽黏膜缺損情況選擇不同方式進行修復。多數情況下,直接將梨狀窩及下咽側后壁殘余黏膜縫合即可關閉下咽腔。若患側梨狀窩近全部切除且患側下咽后壁黏膜缺損較大,可采用胸大肌肌皮瓣、胸三角皮瓣或頸闊肌皮瓣修復下咽缺損。后二者關閉咽腔時,需將皮瓣蒂部切除部分表皮,形成創面,再與下咽黏膜切緣縫合,操作稍有不便,近來已較少應用。梨狀窩癌累及尖部時,需切除部分頸段食管⑥。若頸段食管僅切除一個側壁,且局限于食管入口以下2?cm,則仍可采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復。但需吻合成斜面,防止吻合口狹窄。如頸段食管及下咽黏膜切除較多,需采用胃、結腸或游離空腸修復下咽食管。對于不保留喉功能者,常用的下咽修復方法主要是喉氣管瓣、胸大肌肌皮瓣、胃、結腸等。部分患者因年齡大或肺功能差,保留喉功能可能造成致命性的誤咽。這樣的患者宜行殘喉氣管瓣代下咽食管術。下咽及食管的常用修復材料有:喉氣管瓣、胸大肌肌皮瓣、結腸上徙、游離空腸、胃上提、胸三角皮瓣、頸闊肌皮瓣、胸骨舌骨肌筋膜瓣、胸鎖乳突肌骨膜瓣等。既往學者們曾強調盡量恢復雙側梨狀窩的對稱性,對患側梨狀窩考慮進行修復重建;近年來臨床實踐發現,在環后區和健側梨狀窩完整的情況下,一側梨狀窩缺失對吞咽功能的恢復影響并不是明顯。術后對部分患者進行纖維喉鏡檢查時發現,患側下咽側壁甚至已接近中線,而患者并未發生吞咽功能不良,亦未發生誤咽。因此,在對喉口進行了適當處理后,患側梨狀窩并非一定要進行重建修復,但其前提是吻合口一定要寬敞。但當切除范圍超出了患側梨狀窩時,如擴大至下咽后壁、環后區或頸段食管時,則需進行下咽和食管的重建,可考慮采用胸大肌肌皮瓣、游離的前臂皮瓣、胃、結腸等重建方法進行。縫合時一定將黏膜與周圍組織一起與胃腸吻合,同時注意吻合口不宜太大,以減輕返流。頸段食管部分切除后,殘余食管黏膜不能過分游離,以免損傷血供,并使食管切緣形成斜面,再與胸大肌肌皮瓣縫合,以防止吻合口狹窄。
若術前估計可能會用到喉氣管瓣,可先不行氣管切開,以免破壞氣管,使喉氣管瓣利用困難。先經口行氣管插管,切除腫瘤后,再于適當位置橫斷氣管,制成喉氣管瓣。喉氣管瓣手術中,會厭常需切除棄用。杓狀軟骨一定要切除,否則會影響吞咽功能。為保證喉氣管瓣的血供,應至少保留一側喉上動脈。
梨狀窩外側壁癌切除有時需切除部分下咽后壁黏膜,由于咽下縮肌被切除或切斷,下咽黏膜失去了咽肌的附著而向對側收縮,組織缺損顯得相對較大。可將下咽側后壁黏膜向患側牽拉縫合于椎前筋膜,為減小縫合時對黏膜的拉力,應先縫合黏膜下組織,再縫合黏膜。術中將下咽后壁黏膜縱行切緣橫行縫合,以加寬下咽后壁,并能防止成形的下咽側壁過度內移,影響吞咽。若吻合口外側仍有較大腔隙,可將胸鎖乳突肌自上端切斷內側1/2,將單蒂的肌瓣填塞于腔隙處,也可用患側保留的甲狀腺側葉牽拉至此處填塞死腔。
吞咽功能的重建需注意:(1)梨狀窩重建時,應將梨狀窩內側壁后切緣與下咽外側壁、后壁黏膜切緣一起向前外固定縫合于殘余甲狀軟骨板后緣,這樣可保持梨狀窩入口的形態。如無腫瘤累及,盡量保留杓狀軟骨內側部,以支撐梨狀窩內側壁,防止梨狀窩過度變淺,并保持喉口兩端平齊對稱;(2)若患側梨狀窩全部切除,黏膜剩余較少,可直接將殘余黏膜縫合關閉下咽。只要健側梨狀窩和環后區完整,喉口封閉良好,一側梨狀窩缺失后,多數患者經過一段時期的鍛煉仍可恢復較好的吞咽功能;(3)要注意喉的上提。會厭下移后,對喉口的覆蓋作用減弱,可將健側甲狀軟骨與舌根或舌骨吻合,充分發揮舌根對喉口的覆蓋作用。喉上提后,咽相對下降,可使重建梨狀窩變深,咽腔寬敞。
1.4 并發癥的防治梨狀窩癌術后最常見和棘手的并發癥是咽瘺。咽瘺一旦發生,患者的住院時間將大為延長,許多患者因此而延誤術后放療的最佳時機。術中關閉下咽時,注意將黏膜固定縫合于黏膜下組織或甲狀軟骨板后緣,使黏膜有依托,黏膜外無死腔,并能防止咽腔運動時黏膜撕脫,形成咽瘺。下咽關閉后,吻合口外側的組織缺損可用單蒂胸骨舌骨肌肌筋膜瓣、甲狀腺或單蒂胸鎖乳突肌肌瓣填補,以盡量減小死腔,同時,死腔內放置有效的負壓引流是避免死腔積液咽瘺形成的最有力措施之一。頸清掃術后,頸動脈容易內移,可用胸鎖乳突肌將頸動脈包裹縫合,使之與下咽吻合口隔離。
2、下咽后壁癌的手術治療
下咽后壁癌約占下咽癌的5%22%⑦。由于臨床癥狀出現較晚,多數患者就診時,腫瘤已達晚期,手術治療效果欠佳。
2.1 下咽后壁癌的生物學行為 下咽后壁癌臨床上較為少見,多沿咽后壁向上、下迅速擴展并易向后浸潤生長,晚期可擴展累及側壁。腫瘤易向下累及食管,但較少侵入椎前肌,早期病變為紅色,表面有時有散在白點。腫瘤發展增厚外凸,發生潰瘍者,其邊緣多增厚、突出,或呈菜花型。腫瘤常于黏膜下廣泛擴散,向上侵入口咽及鼻咽,直接侵及頸椎和顱底者少見,向下侵入環后區。常有多發癌灶,可達17%。易轉移至咽后淋巴結、頸內靜脈周圍淋巴結,10%的患者可發生雙側頸淋巴結轉移⑦。因下咽腔較寬敞,腫瘤早期對吞咽功能影響不大,及至出現較明顯的吞咽困難時,往往提示食管已受累及,腫瘤多已達晚期,因而預后較差。
2.2 腫瘤切除方法根據腫瘤范圍
目前通常采取以下幾種手術入路切除腫瘤。
2.2.1 咽側入路咽側入路視野暴露充分,操作空間較大,適用于大多數下咽后壁癌的切除。于甲狀軟骨后緣切開咽下縮肌,向前剝離暴露甲狀軟骨后半,切除甲狀軟骨板后半。切除患側舌骨大角,通過手指觸診,避開腫瘤,于梨狀窩外側壁切開黏膜,進入咽腔,直視下縱行擴大咽側切口,直至充分暴露腫瘤上下極。分離解剖咽后間隙,探查有無咽后淋巴結腫大。以手指伸入咽后間隙內鈍性分離,將腫瘤深部與椎前筋膜分離。再自腫瘤下極向上分離,注意探查食管入口有無累及。如腫瘤累及該側梨狀窩,可于腫瘤下極向上沿腫瘤深面緊貼環狀軟骨表面向上分離;如環狀軟骨受累,可將受累軟骨切除,軟骨內側組織多可保留。于腫瘤上極橫斷咽后壁黏膜,使腫瘤上下極及患側均充分游離,再切除腫瘤對側,應注意保護對側頸動脈。
2.2.2 咽前入路咽前入路可經舌骨下進入咽腔,也可切除舌骨,自舌骨床進入咽腔,后者術野暴露較前者稍寬敞。該入路適用于下咽后壁位置較高的早期、局限的腫瘤。其主要操作方法為:切開舌骨體上、下肌肉,于舌骨體兩側剪斷舌骨大角,移除舌骨體。自舌骨床橫行切開咽壁進入會厭谷,暴露會厭舌面,以拉鉤牽開咽口,向兩側適當擴大切口,暴露下咽后壁腫瘤,環形切除,邊切除腫瘤,邊自椎前筋膜前分離腫瘤深部。因操作空間所限,術中出血較多時不易止血,可邊切開黏膜,邊進行縮小縫合,以減少出血并盡量減小下咽后壁創面。關閉咽前切口時可用35針7號絲線穿過甲狀軟骨板與舌根組織之間,拉緊打結,將喉體上提,封閉甲狀舌骨膜切口。該入路進入咽腔過程中不會遇到重要血管神經,損傷小,操作簡單,因關閉咽腔的黏膜吻合口在舌骨平面,位置較高,唾液不易存留于吻合口處,故術后較少發生切口感染和咽瘺。但因該入路受限不適于行惡性腫瘤的較廣泛切除,因此,對范圍較大的腫瘤不宜應用該入路⑦。
2.2.3 咽側咽前聯合入路當腫瘤范圍較廣,累及口咽部、食管入口、對側梨狀窩及咽側壁時采用咽側入路操作仍較困難,可采用咽側咽前聯合入路。掀起皮瓣后,暴露胸骨舌骨肌,于該肌中部橫斷肌肉,向上翻起。先行咽側入路暴露腫瘤范圍,再沿會厭谷橫行切開,將喉向前下翻起,向前拉起舌骨,這樣可充分暴露口咽部及對側梨狀窩及咽側壁。該入路既便于切除腫瘤又便于進行較為復雜的咽腔重建,可切除上至鼻咽部下至頸段食管的晚期腫瘤,并便于利用胃或結腸上徙等修復咽腔及食管。
2.3 咽喉功能重建方法
2.3.1 下咽修復方法⑧咽前入路切除腫瘤時,因腫瘤較局限,下咽后壁缺損較小,可不予處理待其自行愈合,為盡快恢復正常飲食,可將黏膜切緣周圍稍加分離縮小縫合,盡量消除創面。臨床實踐表明,下咽后壁大部切除的患者以椎前筋膜作為咽后壁,不予修復,將殘余咽壁黏膜直接與椎前筋膜縫合關閉咽腔,仍可取得較好效果⑨。缺損僅限于下咽后壁或向上延伸至口咽者可采用裂層皮片修復,裂層皮片周邊與咽后壁黏膜切緣間斷縫合,中間以絲線間距l?cm與椎前筋膜縫合固定,并于皮片上剪若干小孔,以利引流,防止皮片漂浮。當合并有咽側壁或梨狀窩黏膜缺損時,下咽后壁仍采用裂層皮片修復,咽側或梨狀窩缺損采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復⑩。當食管入口被切除12?cm時,仍可采用胸大肌肌皮瓣修復。當食管入口缺損位于胸廓入口以下時,可將全食管拔脫,采用胃上提、結腸上徙或游離空腸修復下咽及食管⑾。因下咽后壁癌有多灶性生長的特點,全食管拔脫可將部分早期難以發現的癌灶切除,腫瘤切除安全性易得到保證。頸闊肌皮瓣和胸三角皮瓣因皮瓣較薄、柔韌性好,可單獨用于修復下咽后壁及側壁缺損,但前者修復面積較小,后者操作稍復雜,且此二者易出現咽瘺,近來已較少應用。如患者肺功能較差,不宜保留喉功能,或一般情況欠佳,不能采用胃腸等修復方法,可利用保留下來的正常喉氣管組織來修復下咽。缺損范圍通常包括一側全部梨狀窩、下咽后壁向下至食管入口以下約2?cm。
2.3.2 喉功能重建方法下咽后壁癌切除時許多情況下涉及梨狀窩切除,梨狀窩外側壁切除只需切除甲狀軟骨板后半即可,喉結構損傷較輕;而梨狀窩內側壁切除多需切除聲門旁間隙、聲帶、喉室及室帶等結構,累及喉較重者,需切除患側半喉。如患側喉大部分切除,會厭亦切除過半,可將喉殘余黏膜松解后縫合成發音管。
2.4 并發癥的防治下咽后壁癌手術治療中最易出見的并發癥是咽瘺和吞咽困難。因下咽后壁癌切除中咽壁切開范圍較廣,咽壁營養血管網受到破壞,導致局部組織缺血或者淤血,最終出現局限性壞死導致咽瘺。此外,頸側術野未能有效引流也是造成感染的一個重要原因。胸大肌肌皮瓣或胃與下咽殘余黏膜吻合時,應將二者分別與周圍組織固定縫合后再與下咽黏膜吻合,否則胸大肌肌皮瓣的牽拉可使吻合口裂開。吞咽困難也是經常出現的并發癥,咽食管相接處吻合口狹窄是造成吞咽困難較常見的原因。為此,咽食管黏膜吻合時應盡量擴大吻合面呈斜形,以減少因瘢痕增生導致的狹窄。此外,結腸上徙患者術后吞咽肌肉不協調、喉氣管瓣代下咽手術后因喉氣管瓣組織無吞咽機能,也可出現較為明顯的吞咽困難。術中應盡量擴大吻合口,以期食物借重力作用順利通過咽腔。如有吻合口狹窄出現,輕者可通過食管鏡擴張得到改善,重者需再行手術整復。
3、環后癌的手術治療
環后癌是臨床上較為少見的頭頸癌之一,由于不易早期診斷,患者就診時,已多屬晚期。術后生存率和咽喉功能恢復多不理想。環后癌切除主要影響喉后壁的完整性,喉功能重建方法不同于喉癌,因而有較大難度,需進一步探索研究更好的喉功能重建方法。
3.1 生物學行為及發展規律 環后癌多為外生菜花樣或結節狀,常伴中心性潰瘍,周圍可有黏膜下浸潤,向前易侵及環杓后肌、環狀軟骨、杓狀軟骨及環杓肌,進而侵及梨狀窩、甲狀腺、氣管和喉返神經,引起單側聲帶麻痹。向下侵及頸段食管,但很少累及椎前筋膜。向后可全周生長侵及下咽后壁。環后癌淋巴結轉移率可達40%,易轉移至氣管食管周圍和頸深下部淋巴結,有時可有上縱隔淋巴結轉移。術后復發多見于食管上切緣、氣管周圍淋巴結或氣管食管間壁處⑿。
3.2 切除方法 ⒀⒁將患者頭轉向對側,于頸闊肌下翻起切口上部皮瓣暴露喉部,上下游離同側肩胛舌骨肌上腹與胸骨舌骨肌深面并向對側牽開,顯露出深面患側甲狀舌骨肌與甲狀軟骨翼板,于翼板上緣切斷甲狀舌骨肌,于翼板外側緣切斷咽下縮肌附著。沿甲狀軟骨表面游離患側甲狀腺側葉,并于甲狀腺峽部切除該側葉。沿甲狀軟骨翼板上緣與外側緣切開軟骨膜,于內、外軟骨膜下剝離暴露翼板,游離甲狀軟骨上角后,切除患側甲狀軟骨翼板后半。緊貼舌骨大角表面切斷其所有肌肉附著點后剪除舌骨大角,從而充分暴露患側梨狀窩外側壁。于甲舌膜或梨狀窩外側壁避開腫瘤進入咽腔,然后自上而下逐步切開梨狀窩外側壁,至梨狀窩尖和食管入口。完整顯露腫瘤后,于其外側垂直切開梨狀窩內側壁黏膜,下達梨狀窩尖和頸段食管,深至環狀軟骨表面。于黏膜切口內縱行切開環狀軟骨板,并切開喉腔壁,暴露喉腔。據腫瘤下極位置于環狀軟骨下緣或第34氣管環橫行切透食管前壁,將斷離的喉氣管后壁向后推,暴露對側喉壁,然后于對側杓會厭皺襞前端垂直切開喉壁、環狀軟骨及梨狀窩內側壁,下至環狀軟骨下緣或氣管環,牽拉喉氣管前半向上,將病變組織與其兩側軟組織和甲狀腺分開,完整切除包含有腫瘤的環后區及喉氣管后半組織,保留至少一側的喉上血管。腫瘤累及梨狀窩時,可于甲狀軟骨板縱切線向內分離聲門旁間隙,并自喉室、室帶前緣或會厭根進入喉腔,再從喉腔側將患側半喉包括室帶、喉室、聲帶、聲門旁間隙與梨狀窩腫瘤整塊切除。腫瘤累及下咽后壁時需沿椎前筋膜鈍性分開咽下縮肌,并注意探查清掃咽后淋巴結。雙側梨狀窩或喉側壁累及較重時,需行全喉切除術。患者年老體弱肺功能較差時亦不宜保留喉功能。
3.3 下咽功能重建方法 可根據患者的全身情況及病變具體情況來選擇:年老體弱肺功能較差者不宜保留喉功能,可利用殘余的喉氣管瓣重建下咽腔。患者一般情況欠佳,不能耐受胃結腸上提等修復方法者亦可考慮采用喉氣管瓣修復下咽。其主要操作要點為:在腫瘤切除后,于第2、3氣管環間橫斷氣管,分離去除環狀軟骨及大部分甲狀軟骨板,注意保護至少一側喉上動脈不受損傷,于會厭舌面切開黏膜,分離切除會厭軟骨,縫合會厭舌面黏膜斷緣。氣管上斷緣后移與頸段食管斷緣間斷縫合。喉氣管瓣的縱切緣與下咽黏膜縱切緣對位縫合關閉下咽。如此,喉氣管瓣即成為下咽前壁,再將氣管下斷緣翻向前方行頸前永久氣管造口。喉氣管瓣修復環后癌切除后的下咽缺損方法簡單,損傷較小,但需犧牲喉功能⒁。當食管上端缺損位于胸廓入口以下時,可將全食管拔脫,采用胃上提或結腸上徙修復下咽及食管。當下咽食管缺損下端在胸廓入口以上時,可采用胸大肌肌皮瓣聯合裂層皮片修復下咽和食管入口黏膜缺損,一般以裂層皮片修復下咽后壁,以胸大肌肌皮瓣修復下咽側前壁。當胸大肌肌皮瓣與食管吻合時,需將食管入口黏膜轉位縫合成斜面與胸大肌肌皮瓣吻合,以防止吻合口狹窄。此外,胸大肌肌皮瓣需與周圍組織固定縫合后,再與下咽或食管黏膜吻合,否則胸大肌肌皮瓣對吻合口的牽拉可形成咽瘺。胸骨舌骨肌筋膜瓣不能修復較大的下咽缺損,只用于僅保留會厭的喉切除術后下咽的修復。先下拉會厭根部,使整個會厭伸展開,緊貼舌骨切斷胸骨舌骨肌及其筋膜,將胸骨舌骨肌與周圍分離,制備肌筋膜瓣,將肌筋膜瓣向內扭轉90度,置入下咽后壁黏膜缺損處,將其上緣與下咽后壁黏膜上斷緣間斷縫合,下緣與食道上端后壁間斷縫合,形成咽腔后壁。再將肌筋膜瓣斷端折轉向外,其上緣與會厭根部間斷縫合,下緣與食道上端前壁間斷縫合,肌瓣斷端與肌瓣根部雙層縫合,從而形成一個肌筋膜筒,再將會厭兩側緣與咽后壁存留黏膜縫合關閉下咽⒂。總之,腫瘤切除后,喉組織得以部分保留者,如患者肺功能尚好,可考慮重建喉功能,利用其他組織瓣修復下咽及食管,如患者年齡較大,為避免較大的手術創傷和術后誤吸,可將保留的喉組織做成喉瓣修復下咽。
3.4 喉功能重建方法 環后癌切除時喉氣管后半多被切除,喉功能重建不同于喉癌。稍加分離喉氣管兩側緣黏膜,對位縫合喉氣管前半后切緣,則喉氣管腔得以重建。由于環后癌切除時雙側杓狀軟骨多不易保留,術后易發生誤吸,需先將一側胸骨舌骨肌扭轉向后加固墊高喉上口后壁,再將甲狀軟骨向上懸吊于舌骨,使喉上提,則會厭后傾,部分遮蓋喉上口。若環后癌偏向一側且向深部浸潤不嚴重,可保留對側部分環狀軟骨板和環狀軟骨板內側喉腔后壁大部分黏膜,此時,喉腔雖較寬敞,但因喉后壁失去部分軟骨架支撐,吞咽時易引起誤吸,需將喉上口縮小縫合并上提喉固定于舌骨。
4結語
下咽癌是頭頸腫瘤中預后較差的腫瘤之一,加之解剖位置特殊,常導致喉功能的喪失。近年來隨著功能性外科的進展,保留喉功能手術治療日益增多,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保留喉功能適應證選擇不當,或為保留喉功能而縮小腫瘤的安全切緣等。對于可保留喉功能的患者,由于對咽喉功能重建方法選擇不當,而導致患者術后出現較嚴重的誤吸或吞咽困難。臨床工作中應當注意到下咽癌是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腫瘤,容易局部浸潤擴展或向遠處轉移,因而對下咽癌更應強調綜合治療,不能認為單純手術能解決一切問題。此外,下咽癌的外科治療首先是以徹底安全地切除腫瘤為首要目標。為了咽喉功能重建的需要可根據不同病變情況選擇不同手術入路和切除方法,但這些選擇均不能以犧牲腫瘤的安全切緣為代價,否則就會本末倒置。腫瘤的切除范圍和切除方法和保留正常組織的安全性的判斷需基于對不同區域的下咽癌的發展規律和生物學行為的正確認識。切除腫瘤時一定要在直視下進行,以便于對腫瘤的安全切緣做出正確判斷。對于下咽癌的切除通常黏膜切緣容易保證,而對腫瘤深部的安全切緣不易判斷,這是導致腫瘤局部復發的重要原因。下咽癌切除術中咽喉功能的重建首先需保證良好的吞咽功能,即重建的下咽腔足夠寬敞,這樣吞咽時食物才容易順利通過下咽,不會堵塞于喉口導致誤吸。其次,對于喉功能的重建主要是考慮防止誤吸的問題。下咽癌切除時通常會有喉側壁結構的部分缺失,此時,需將喉側壁重建,恢復喉口的對稱性,同時以殘余會厭遮蓋喉口,這是防止術后誤吸的重要措施。下咽癌術后最常出現的并發癥是咽瘺。臨床經驗表明,術中妥善處理下咽吻合口,正確放置負壓引流管以保證術后組織滲出液的充分引流,是防止咽瘺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ZK(#]李學忠,張立強,潘新良,等.保留喉功能的梨狀窩癌的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212 216.
[2] 房居高,魏秀春,蔡淑平,等.梨狀窩癌局部擴展的病理學研究[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0,35:387 390.
[3] 張立強,欒信庸,潘新良,等.保留喉功能的梨狀窩內側壁癌的手術治療[J].中華腫瘤雜志,2002,24:288 290.
[4] Lefebvre JL. Larynx preservation:The disussion is not closed[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1998, 118:389 393.
[5] 王天鐸.下咽癌手術進展[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9,34:379 380.
[6] 黃建民,欒信庸,潘新良,等.梨狀窩癌切除與喉功能保留[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36:254 257.
[7] 王天鐸,主編.喉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340 367.
[8] 呂正華,欒信庸,潘新良,等.喉咽后壁區癌手術治療[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5,12:223 225.
[9] 張慶泉,張天振,宋西成,等.下咽后壁癌的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947 947.〖ZK)]
[10] 〖ZK(#]潘新良,許風雷,張立強,等.裂層皮片和胸大肌肌皮瓣在保留喉功能的喉咽癌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1,15:562 562.
[11] Wang TD, Sun YE, Chen Y. Free jejunal graft for reconstructing the pharynx and cervical esophagus[J]. 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1986, 95:348 351.
[12] 屠規益,主編.喉癌下咽癌現代理論與臨床[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27 433.
[13] 李學忠,張立強,潘新良,等.環后癌的手術治療[J].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05,40:427 430.
[14] Asherson N. Pharyngectomy for postcricoid carcinoma:one stage operation with reconstruction of pharynx using the larynx as autograft[J]. J Laryngol Otol, 1954, 68:550 553.
[15] 欒信庸,李金邦.廣泛喉咽癌切除用會厭及胸舌骨肌筋膜瓣一期重建咽食道術[J].山東醫學院學報,1982,19: 87 90.

上一篇:先天性外耳道閉鎖癥手術方法的選擇
下一篇:鼻內鏡下鼻腔淚囊吻合術1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