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三部門發文,全國醫院設備大升級
當前,我國醫療信息系統仍然存在區域封閉、數據不互認、標準不統一等問題,這種“煙囪式”信息系統是阻礙我國醫療水平發展的重要因素。在政策和技術不斷推進下,原有的信息孤島正在被鏈接打破。
01 2025年,二級以上醫院基本實現院內信息互通共享
11月9日,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聯合發布《“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部署八大主要任務、五項重點工程及八大優先行動。
《規劃》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設形成統一權威、互聯互通的全民健康信息平臺支撐保障體系,基本實現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與全民健康信息平臺聯通全覆蓋。加速推進高速泛在、云網融合、智能敏捷、集約共享、安全可控的全民健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依托國家電子政務外網、互聯網、光纖寬帶、虛擬專線和5G等網絡建設完善衛生健康行業網。
全民健康信息化統籌管理能力明顯增強,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互通共享取得標志性進展,二級以上醫院基本實現院內醫療服務信息互通共享,三級醫院實現核心信息全國互通共享。
到2025年,數字健康服務成為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個居民擁有一份動態管理的電子健康檔案和一個功能完備的電子健康碼,推動每個家庭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建成若干區域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與“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省,基本形成衛生健康行業機構數字化、資源網絡化、服務智能化、監管一體化的全民健康信息服務體系。
02信息化成為醫院基本建設的優先領域
接下來,國家將全面推進醫院信息化建設提檔升級,將信息化作為醫院基本建設的優先領域。
按照《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全國公共衛生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要求,二級及以上醫院持續完善醫院信息平臺功能,整合醫院內部信息系統。
推進醫院新一代數據中心建設,實現醫療業務協同一體化、惠民醫療服務一站式、精準決策支持一門戶、信息資源管理一張圖、數據分析利用一平臺、數據資源匯聚一個庫,強化對醫院精細化運行管理和全視角決策評價的技術支撐和數據保障。
鼓勵醫院信息系統云上部署,推進醫學影像數據存儲、互聯網服務和應用信息系統分步上云。專科醫院參照相應等級綜合醫院要求,根據醫院專科特色和發展需求開展信息化建設。
發揮平臺作為衛生健康政務服務的樞紐作用,支撐“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優化“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互聯網+監管”。支撐醫聯體、醫療聯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跨機構跨層級跨地域的業務應用,加強部門間信息共享。
加強基礎資源數據庫建設,逐步實現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應急救治、醫療設備、藥品耗材、健康管理、產業發展和信息服務等健康醫療基礎數據和公共信息資源集聚整合,實現對數據深度挖掘。
03研究制定耗材應用編碼,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臨床輔助診斷決策等
按照《關于加強全民健康信息標準化體系建設的意見》要求,研究制訂唯一對象標識、對象注冊與解析、臨床醫學術語、檢查檢驗代碼、藥品耗材應用編碼、數據交互接口、數據分析、數據質量、臨床決策支持等基礎標準,加快健全完善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等標準體系。
推動完善健康醫療大數據、“互聯網+醫療健康”、醫學人工智能及5G、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標準體系和統一規范的國家中醫藥數據標準和資源目錄體系,支撐在應急救治、遠程會診、遠程檢查、臨床輔助診斷決策、公共衛生服務、醫院管理等方面應用。
大力發展遠程醫療,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提高衛生健康服務均等化與可及性。推進“互聯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互聯網+婦幼健康”“互聯網+醫養服務”“互聯網+托育服務”“互聯網+營養健康”等,提高重點人群健康服務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04加快診療設備智能化升級改造
《規劃》明確,將加快診療設備智能化升級改造。支持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加強智慧醫院建設,保障遠程醫療需要,優化服務流程,改善就醫體驗。
依托國家醫學中心,統籌建設一批互聯互通的重大疾病數據中心,建立主要疾病數據庫和大數據分析系統,推進跨地區、跨機構信息系統互通共享。
縣域方面,加強數字醫共體建設。加強縣域醫共體建設,鼓勵依托縣級醫院建設開發共享的影像、心電、病理診斷、醫學檢驗等中心,加強遠程醫療和信息化設備配備,與高水平省市級醫院對接,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聯通。
在開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的地區,建立一體化管理運行和協同服務的信息系統,建設統一的數據庫和數據交換中心,提升醫共體數字化管理服務能力,實現醫共體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公共衛生等業務融合集成應用,在醫共體內實現就診一碼通行、服務接續、一站式結算,打造數字化智能型醫共體。
04推動大數據在輔助決策、精準醫療等領域應用
進一步促進和規范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發展,不斷深化在行業治理、臨床科研、公共衛生、智能醫療設備等領域的創新應用,積極拓展在疫情防控、監測分析、病毒溯源、物資調配等方面的應用。
建立健全健康醫療數據管理制度,培育健康醫療數據要素市場,激發數據要素價值,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在疾病預防、健康管理、輔助決策、藥物研發、醫療保險、精準醫療、營養健康等方面產業化、規模化應用。
推進政務管理服務電子化、自動化、無紙化,破除體制障礙,打破信息壁壘,逐步實現電子健康碼、醫保結算碼、金融支付碼等多碼融合、業務通辦,解決人民群眾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問題。
開展醫學人工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和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特色基地建設,促進醫學影像輔助診斷、數字病理輔助診斷、電生理信號輔助診斷、臨床輔助決策支持、醫院智能管理、公共衛生服務等應用。
開展5G+醫療健康應用試點。圍繞急診救治、遠程診斷、遠程手術、遠程重癥監護、中醫診療、醫院管理、智能疾控、健康管理等重點方向,促進5G在衛生健康行業的重點應用創新。
開展“區塊鏈+衛生健康”應用試點。鼓勵應用區塊鏈技術加強身份標識管理、衛生健康數據存證、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共享查閱、藥械流通信息追溯、公共衛生事件數據匯聚分析、專病科研數據共享等內容,豐富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發揮物聯網泛在連接、低能耗、智能感知的技術優勢,圍繞智慧病房、遠程會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等需求,優化遠程醫療通信網絡基礎設施,重點推進智能個人定位、個人可穿戴健康智能監測、具備醫療診斷級性能的生命體征感知等終端設備應用。
開展醫療健康機器人應用試點。推進面向衛生健康行業的服務機器人和特種機器人的研制及應用,主要包括手術、護理、檢查、康復、咨詢、配送等醫療康復機器人及檢驗采樣、消毒清潔、室內配送、輔助巡診查房、重癥護理輔助操作等衛生防疫機器人。
05加強基層智能輔助診斷系統應用
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配備智能化設備終端及可穿戴設備,自動采集健康數據信息,減少手工填報和紙質報表,推動基層報表通過信息系統直接抓取自動生成,逐步實現基層數據采集只錄一次,提供數字化簽約、在線續方等線上健康管理,切實為基層減負。
依托省統籌區域全民健康信息平臺,以實體或虛擬方式搭建縣域基本醫療衛生健康數據中心,加快基層衛生健康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信息系統提檔升級,推動基層數據上云。
支撐整合式醫療的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加強基層醫學智能輔助診斷系統在基層的推廣應用,整合基本醫療、基本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運營管理、報表統計分析及中醫館健康信息平臺,逐步實現不同層級之間的數據互通共享。
建設完善基層遠程醫療服務網絡,推進基層遠程醫療門診、健康隨訪、健康監測、會診、查房等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鄉村及偏遠地區延伸。
以普及應用居民電子健康碼為抓手,建立居民以身份證號碼為主、其他證件號碼為補充的唯一主索引,推動“一碼通用”。
06加強企業數據行為監管
構建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為基本手段,重點監管為補充,信用監管和在線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
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全面匯聚衛生健康監督、食品安全監管等多層級、多領域、多渠道、多形態的監管數據和關聯數據,實現行政審批、行政處罰、監測評估信息互聯互通和實時共享。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行為監管,確保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
加強對互聯網平臺和企業數據行為的監管,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風險分析和識別,完善個人信息保護,防止數據壟斷和商業濫用。
深入開展數字健康政策、數據綜合治理等領域的研究,構建部門協同、資源優化、防治結合、平戰一體的運行機制,以服務管理、效率提升、功能完善為導向,感知社會態勢、暢通信息渠道、輔助科學決策,提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建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監管體系,逐步實現醫療就診記錄、費用清單、電子處方、電子病歷、醫療費用結算記錄等有效監管,不斷提升數字健康服務能力和監管水平。
以數字化轉型打造“數智衛監”,實現風險可預警、數據可分析、監管可聯動,提升事中事后監管規范化、精準化和智能化水平。
【來源:賽柏藍器械/國家衛健委】

相關閱讀
- 藥監系統“一個中心、兩張網、三個平臺、四大板塊”的總體框架呼之欲出2018-12-21
- 醫療設備信息化發展勢頭強勁2012-07-05
- “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建設提速醫療服務進入E時代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