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將釋放巨大內需 廢除以藥養醫
“醫改有沒有進展,要看在什么方面,不能簡單地下結論。”國務院醫改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劉國恩向記者表示。
他在采訪中說,醫改前,只有不到50%的人有醫療保險;到2011年底,超過95%的中國公民有醫保,“這個是有目共睹的”。
劉國恩還身兼數職,他也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中國醫藥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醫改”被稱作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國新醫改第一階段試點期,于2011年底結束。
劉國恩說,在經歷3年的試點后,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確實取得了一定成績。
事實上,我國政府在短短3年內,以各種形式的醫保覆蓋了95%以上的人口,已建起一張全世界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安全網。
參保12.95億人補助標準大幅提高
12月16日,國務院醫改辦公室主任孫志剛表示,截至目前,我國參保人數增加到12.95億人。
具體數據顯示,目前城鎮職工醫保、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覆蓋了95%以上的城鄉居民,與2008年相比增加1.62億人。
據孫志剛介紹,目前新農合參保人數達到8.32億人,增加1700萬人;城鎮居民醫保全面推開,參保人數達到2.16億人;職工醫保參保人數達到2.47億人。
“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幾年的時間內,政府就可以以各種形式的醫保覆蓋90%以上的人口,這著實讓人印象深刻。”WHO總干事陳馮富珍說。
11月2日,衛生部部長陳竺在一次會議上指出,此次醫改把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目前已覆蓋了95%以上的人口,“此次醫改基本成功”。
“從無保險到國家幫助個人建立基本醫療保險賬戶,這項工作并無實質性障礙。”劉國恩向記者分析稱,國家公共財政的投入,是基本醫療制度建立的重要措施。
除了覆蓋面有所擴大,我國基本醫療保障政府補助標準也由2009年的80元提高到今年的200元,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新規劃:尋求重點突破
回顧第一期醫改,劉國恩認為,成效最顯著的是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建立,其間的醫改重點主要在擴大醫保覆蓋面。
記者獲悉,關于“十二五”階段的新醫改,中央正在重點部署。
11月29日,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全體會議召開,劉國恩以醫保為例解釋說:“要從之前3年的擴面,逐步轉入醫保服務質量的提高,包括三大醫療保險如何更好地銜接,異地就醫、異地結算等。”
“從擴面到服務保險,這是一個實質性的提升。”劉國恩說,醫改接下來的關鍵任務在于,如何更好實現這一目標,使百姓不僅有名義上的醫療保險,還要得到實質上的醫療保障。
“中國的新醫改之路,應該是在全民醫保的前提下,結合市場化優質服務的一種良性公共服務資源。”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天則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馮興元表示。
新醫改將釋放巨大內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克強于上述國務院會議上表示,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入,改革難點問題將集中顯現、體制性矛盾將集中暴露,工作難度加大。
對于正在進行的新醫改,中央之前表達了深入推進的決心。11月16日,《求是》雜志刊發李克強署名文章《不斷深化醫改推動建立符合國情惠及全民的醫藥衛生體制》。
李克強在文中表示,“開弓沒有回頭箭”,必須上下一心、開拓進取、只爭朝夕,堅定不移地把這項重大改革實施好,走出探索醫改這一世界性難題中國式解決辦法的路子。
文章表示,深入推進醫改,要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做到“廣覆蓋、可持續”。
文章指出,要在近年來多次提高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標準、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的基礎上,繼續減輕個人就醫費用負擔。
2009年以來的新醫改獲得的政府投入不是小數。中央財政2009~2011年共新增醫改資金3318億元,將來要在全國范圍內把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到70%左右,保證最高支付限額超5萬元。
東北證券研究所分析報告稱,國家對于基本醫保的投入將繼續加大,人民群眾醫療需求的潛力將進一步被激發,我國醫療產業的整體規模有望持續增加。“醫改在擴大內需方面作用很明顯。”劉國恩認為,根據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定的基調,中國啟動內需變得異常關鍵。
劉國恩稱,日常生活中,除去最大開支如住房、汽車等,這涉及人群相對有限,醫療則覆蓋全部中國居民。
“每個人放一部分錢到醫療保險中,每個人所出份額雖不大,但對生活健康有了保障。每個人原本都要儲備的醫療資金獲得釋放,投入正常消費之中。”劉國恩對記者說。
釜底抽薪廢除“以藥養醫”是當務之急
門診掛號4元、手術費400元,相比于普通感冒上百元的治療費,甚至上千元的器械檢查費用,這些數字低得有些不可思議。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揭示的醫院從患者身上收取的利差令人咋舌。一支出廠價格為6毛錢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患者在醫院卻要花費20倍的價格購買。
事實上,診療費與藥品價格的倒掛早已引發醫學界的不滿。即使在被稱為“新醫改攻堅年”的2011年,這一怪象也未改變。

相關閱讀
- 人大代表剖析新醫改四大硬傷2015-09-22
- 圖解《中國醫改發展報告(2009-2014)》2015-09-10
- 公立醫院嚴禁超配大型醫療設備2015-07-10
- 醫療器械 十年一劍如何磨2015-06-24
- 機會來了:第三方醫學檢驗或成醫療改革新重點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