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27省!超大聯盟集采結果公布(附名單)
血管介入大規模集采再下一城。
01
血管介入全國聯采擬中選結果出爐
1月21日,河北省醫用藥品器械集中采購中心發布《關于公示省際聯盟外周血管介入導引通路等4種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擬中選結果的通知》,公示時間為2025年1月22日至2025年1月27日。
此次集采周期為2年,涉及4類血管介入耗材,共有27省參與采購。全國僅北京、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未參與,安徽、江西只參與外周血管介入導引通路、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外周血管球囊擴張導管采購。
此輪集采中涉及的血管介入產品整體價格較高,目前臨床應用的主流產品基本為進口品牌產品。從官方公布的歷史采購量數據看,除顱內球囊擴張導管(快速交換型)外,其他各類產品市場均由外資企業主導,頭部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拉開了明顯差距。
集采規則方面,與現階段的大多集采有所區別。其中通過多輪價格確認確定擬中選企業,兼有談判。在后續的采購量分配環節,將根據擬中選輪次向靠前的企業傾斜。
擬中選結果顯示,主流產品基本中選,與第五批耗材國采類似,外資企業依舊表現出不弱的降價意愿。絕大多數產品類別中,均有外資企業以規則一中選。競價及后續的采購量分配拉鋸更多的是在外資企業之間進行,而國產企業尤其是B組原市場份額較小的新入局企業,在競價過程中不占優勢。
02
血管介入市場,迎來最大變數
2024年,血管介入領域3大重磅聯盟集采橫空出世,成為血管介入市場的最大變數。
第五批耗材國采中,跨國企業帶頭降價,康蒂思一舉拿下了下肢動脈支架、非下肢動脈支架兩個組別的第一名中選席位,中選價格2280元;波科則奪取了靜脈支架組第一名中選的席位,中選價格3080元。
甘肅牽頭的24省聯盟集采中,外周血管介入類微導管(含套裝)、微導絲、明膠海綿、栓塞膠、栓塞微球等5類耗材產品中選率高達98%,平均降幅62.21%。
河北血管介入全國聯采步調稍晚,現如今也已塵埃落定。預計2025年,3大血管介入集采將陸續落地。此外,按照以往的集采經驗,未參與聯盟集采的地區,也將在未來逐步推進產品降價,最終實現全國血管介入價格的整體對齊。
目前,外周介入、神經介入整體滲透率還較低,價格是阻礙其發展的一部分原因。
以主要用來治療血管狹窄、閉塞、夾層、動脈瘤等外周血管疾病的外周血管支架為例,據中國醫療保險報道,我國目前每年約有20萬至30萬患者接受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治療。相對于每年120萬臺左右的心臟支架植入來說,外周血管支架植入數量較少。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委員、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副院長戴向晨介紹其原因主要在于“外周血管支架需適應肢體的運動的同時避免折斷,多以自膨脹支架為主,對制作材料和工藝的要求更高,且其長度一般在冠脈支架的10倍以上,所以其成本和價格都高于心臟冠脈支架。這導致了部分患者因手術費用昂貴而選擇保守治療,繼而可能出現肢體壞死、截肢等不良后果”。
伴隨集采的大面積覆蓋,血管介入市場滲透率也有望提升。
03
國產企業加速追趕
誰能率先邁入“第一梯隊”?
產業端,近年來國產外周介入和神經介入產品加速獲批,為市場提供了一些新選擇。
部分新入局國產企業產品線相對薄弱,產品獲批時間集中在2022年至2024年,尚未打通進院渠道、實現商業化。集采大浪淘沙,對于這部分企業而言,是較大考驗。
布局相對較早的一批國產企業,同樣處于爬坡階段,研發及商業化計劃正在推進中。從上市公司數據來看,部分企業已經初見曙光。
微創腦科學2024年業績預告顯示,2024年預期集團凈利潤約為2.36億元至2.7億元之間,同比增長約75%至100%。集團2020年度至2024年度經調整凈利潤實現約55%的5年年復合增長率。歸創通橋今年上半年介入產品銷售收入3.64億元,同比增長58.2%。其中66.9%的收入來自神經介入,該板塊營收同比增長46.7%。
從各大集采中披露的歷史采購量數據來看,一些國產企業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部分外資企業,不過距離“第一梯隊”尚有明顯差距。
外周介入和神經介入領域的細分產品較多,單品市場天花板有限,想要打出自身優勢、脫穎而出,乃至進入行業“第一梯隊”,這條破局之路似乎還較為漫長。
【來源:賽柏藍器械】

相關閱讀
- 血管介入耗材集采結果公布(附名單)202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