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眼科醫生,逃離體制!
據了解,近年來不少三甲醫院眼科專家紛紛走向市場,一位剛走出體制的三甲醫院眼科主任直言,已經沒有信心留在公立醫院,因為私立眼科實在是太強了,而且給出的條件可以說無法拒絕。
愛爾眼科10年業績大增20倍!
作為衛計委鼓勵社資發展的十大細分領域之一:中小型眼科醫院,社會化辦醫的歷史早已有之。2015年醫療機構的總收入接近3萬億,其中眼科專科醫院的收入為140億,在專科醫院的總收入中僅次于腫瘤、精神、兒科、傳染、婦產,排名第六。
從私立眼科龍頭上市公司愛爾眼科的財報中可以看出,公司自有記載的經營數據開始,從2006年的1.91億到2016年的40億,11年間營業收入增加了近20倍,而同比國內的眼科服務市場增量,據衛計委提供的統計年鑒,2005年眼科專業醫院的收入是16億,到2015年整個規模為140億,11年間增加了近8倍。
數據表明,在眼科領域,社會資本或許有著更高效的運作優勢。例如上海新視界眼科旗下三家連鎖醫院,占據了上海市白內障手術業務的半壁江山。
一名醫改學者在調研后直言,愛爾眼科正在全國很多地級市完勝當地的公立醫院眼科。
從跨行業投資看,曾經以建筑裝飾為主營業務的江河集團,也以收購眼科醫院作為業務轉型的切入點,而西藏藥業、眾生藥業都有參股和收購眼科醫院的投資,作為新業務模式的探索。
眼科醫院的核心業務前景
以愛爾眼科的數據為例,從業務結構看,核心收入主要來自于手術,包括:屈光手術、白內障手術、眼前段手術、眼后段手術,這些手術收入約占總收入的80%左右。其他門診、驗光配鏡等收入僅占20%。
從市場容量看,我國擁有盲和視覺損傷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除了貧困人口白內障和青少年屈光不正外,目前研究發現手機等電子設備使用增加以及在黑暗環境下看手機、電視、駕車等不良用眼習慣也是干眼病、眼底病變的危險因素之一。
而2016年11月國家衛計委印發的《“十三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16-2020 年)》,明確提出要以分級診療制度為基礎加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防治力度,提高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篩查、 診斷與治療水平,鞏固消除致盲性沙眼的成果等。
目前我國約有5.5億近視、1000萬青光眼、600萬白內障以及1160萬眼底新生血管疾病患者,且屈光不正和青光眼、白內障 等致盲性疾病逐步呈現年輕化趨勢,眼科面臨巨大產業機遇。
從治療滲透率角度,目前我國現有眼病診療市場的開發程度較低,以白內障手術率(CSR)為例,日本由于老齡化嚴重且醫保覆蓋健全CSR已高達10,198/百萬,同期美國和印度也分別達到了6253/百萬和4830/百萬,而我國僅略超1400/百萬,與老齡化進程和個人生活水平提升不相匹配。此外,在青光眼、眼底病、角膜病等眼病的診療方面目前也處于同樣低治療滲透率的現狀,未來隨著技術水平的提升和醫保支付體系的健全,我國眼病診療市場的發展空間明確。加之今年年中發酵的“莎普愛思”事件,或許會扭轉部分眼疾患者觀念,加速其診療手術的進度。
可見,從未來的業務發展看,眼科醫院的業務增長點,主要聚焦在以手術為主。而眼科醫院的創新型服務,增加院前、院后項目也是業務的突破口之一。
眼科知名醫生批量走向市場!
從專業人才角度看,專業人才的欠缺是限制社會資本投入眼科醫院的原因之一。這里的專業人才不但包括眼科醫師,還包括擅長眼科醫院經營管理的人才。而鑒于眼科資源的稀缺性和專業性,具備專科推廣優勢的企業將具備較高話語權和渠道優勢。
眼科醫院門檻雖然高,但因為可復制性強,項目利潤較為可觀,科室設置相對獨立,較易受資本青睞,加之商業化普及推廣做得比較到位,消費者接受度也比較高。不足之處在于,關于眼科疾病的教育目前還比較低,患者意識不強。新開設的眼科醫院或許可以從教育入手,在當地樹立知名度和品牌。
好消息就是,在當下醫生走向市場的大潮中,隨著眼科市場的大爆發,體制內眼科專家正在堅決地批量走向市場。據了解,近年來不少三甲醫院眼科專家紛紛加盟私立醫院,
一位三甲醫院眼科主任直言,已經沒有信心留在公立醫院,因為私立眼科實在是太強了,而且給出的條件可以說無法拒絕。
據了解,2018年1月底,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博士生導師、原中華眼科學會眼底病學組副組長張軍軍教授,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碩士生導師、原中華眼科學會白內障學組委員劉誼教授,攜手宣布加盟私立眼科醫院成為合伙人。
大專家的勇敢走出體制,為私立眼科醫療機構帶來難得的人才和技術,也大大增強了患者和資本的信心,眼科民營份額也大有超越公立醫院之勢!
【來源:看醫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