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前椎緣骨的MRI探討
【摘要】 目的:分析總結腰椎前椎緣骨的MRI表現并提高對前椎緣骨的認識。方法:回顧性分析15例典型病例的MRI表現、好發部位及其原因,采用PHILIPS 1.5T超導型MR機,常規行矢狀面T1WI、T2WI及橫斷面T2WI掃描,5例加掃矢狀面T2w_SPAIR掃描。結果:MRI主要表現為病變椎體前上緣骨質局部缺如,缺損區內見異常軟組織信號灶,異常信號前緣超出相鄰椎體前緣連線,椎間盤前纖維環前凸,前縱韌帶明顯受壓前凸。結論:腰椎前椎緣骨主要發生于椎體前上緣,MRI表現具有特征性。
【關鍵詞】 腰椎終板 椎緣骨 椎間盤移位 磁共振成像
腰椎前椎緣骨,實際為椎緣骨的一種類型,或是指發生于腰椎椎體終板前部的許莫結節(Schmorls node),是引起腰疼痛原因之一。因前椎緣骨是發生在椎體前緣,過去大多認為前椎緣骨無臨床意義,一般不引起癥狀①,對本病尚未有充分認識;現對15例典型病例的MRI表現分析并討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搜集2007年至2009年經磁共振診斷的腰椎前椎緣骨15例患者蝗臨床資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齡18-55歲,平均31歲。其中5例曾行X線檢查,3例行CT檢查,對照其MRI與CT表現。
1.2 臨床表現:主要表現為腰背部疼痛,無明顯根性痛或肌群癥狀,臨床上多診斷為腰肌勞損或腰椎間盤突出,病史2個月-5年不等,其中3例提供有明確外傷史,主要為轉身受力不平衡時扭傷,余未提供明確病史;5例無明顯癥狀,體檢發現。
1.3 方法:磁共振使用PHILIPS 1.5TMR掃描議 ,脊柱線圈,常規行矢狀面、橫斷面掃描,T1WI、T2WI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進行成像,T2WI:TR 3500ms,TE 115ms;T1WI:TR400ms,TE20ms;T2w_SPAIR:TR3000ms,TE60ms;層厚3mm,層距0.3mm;矩陣512×512,FOV300-350cm,激勵次數2-3次。
2 結果
2.1 發生部位:3例發生于L3椎體前上緣,7例發生L4椎體前上緣,3例發生于L5椎體前上緣,2例時發生于L4前上緣和L5前上緣。L3椎體前緣病灶占20%(3/15),L4椎體前上緣病灶占60%(9/15),L5前上緣病灶占30%(5/15)。
2.2 MRI表現
2.2.1 矢狀面T1WI 病變椎體前上緣缺如,缺損區大小約5mm×6mm至10.5mm×19.0mm;缺損區見不規則稍低信號4例,低信號11例,均與椎間盤信號基本一致;缺損區前方見不規則斑片狀高信號7例,大小約3.1mmx4.0mm至4.9mm×6.3mm,余未見明確高信號灶;損缺區病灶與椎體之間見粗線狀或細帶狀低信號影;缺損區內信號灶與前縱韌帶分界尚清,見圖1。
2.2.2 矢狀面T2WI 病灶椎體前上緣表面不光滑10例,局部呈鋸齒狀改變,椎體前上緣表面光滑5例,呈粗線狀改變;缺損區組織均呈低信號;缺損區前緣不規則高信號灶7例,與椎體骨質信號基本一致,余為低信號;缺損區內病灶前緣均超出相鄰椎體的前緣連線,前上緣與椎間盤前纖維環連接11例,椎間盤信號明顯減低13例;前縱韌帶受壓前移;缺損區底為不光滑線狀低信號影10例。椎間盤前纖維環顯示清并呈弧狀低信號灶5例。見圖2、3。
2.2.3 矢狀面T2w_SPAIR(5例病人) 病變椎體前上緣缺損區內均見不規則高信號灶,后上緣與椎間盤高信號相連,缺損區內病灶前緣見不規則斑片狀低信號灶3例,與前縱韌帶分界清,3例可見椎間盤前纖維環破裂,見圖4。
2.2.4 橫斷面T2WI病變椎體局部不規則缺損,缺損區大小約9.2mm×6mm至24.6mm×18mm,邊緣不整,缺損區內低信號灶10例, 缺損區前緣見不規則斑片狀高信號灶7例,大小約5.1mm×4.8mm至12.2mm×6.9mm,與前縱韌帶分界清,見圖5。
3 討論
腰椎前椎緣骨主要由疝入的髓核和軟骨成份、骨質缺損區及掀起的骨塊所構成,因此部分文獻①③將前椎前緣稱為椎體邊緣軟骨結節,腰椎前椎緣骨的MRI表現主要為病變椎體前上緣缺如,相應前上緣終板局限性凹陷,凹陷區內為椎間盤組織或軟骨組織充填,凹陷區前方見不規則骨塊;在T2w_SPAIR圖像上,椎體終板呈線狀低信號,介于高信號的椎間盤組織及稍低信號的椎體松質骨之間,凹陷的終板局部異常增厚,厚薄不均,提示前椎緣骨周圍反應性骨質硬化,與X線及CT顯示椎體前上終板骨質硬化一致;椎間盤纖維環呈低信號,可清楚地顯示椎間盤前緣向前下凸的形態及位置,椎間盤前纖維環破裂。T1WI也能清楚地顯示上述征象;但纖維環顯示差;在該序列圖像上,凹陷的終板下方均見一線狀或帶狀高信號影,與脂肪信號一致,厚薄不一,可能是由于前椎緣骨下方松質骨內骨髓脂肪化所致③。在T2WI圖像上能顯示前椎緣骨的邊緣、形態,13例椎間盤因退行性變而信號減低,與凹陷區組織分界不清。凹陷區前方見不規則游離骨塊,T1WI、T2WI均能清楚顯示,7例T1WI、T2WI均呈高信號,而T2w_SPAIR呈低信號,與本椎體骨質信號變化一致,可能是骨塊中含有骨髓成份較多并且脂肪化;8例T1WI、T2WI均呈低信,可能是骨塊完全骨質硬化;X線及CT均顯示為高密度灶?,F對椎體前緣骨的發病機制學說不一:①由于意外傷或運動傷的縱向擠壓、屈曲和旋轉作用,致骨突環與椎體間薄弱的軟骨連接破壞、分離,軟骨板的髓核向前方移位;②軟骨板先天性殘缺,如骨化障礙形成的缺陷,血管溝、脊索突出的殘缺等,是其發生的病理基礎;③椎體骨突環尚未愈合前,其間的軟骨連接較薄弱,當發生椎間突出時,部分骨突環可自薄弱的骨軟骨連接處撕脫,間盤組織遂經此撕脫區突出形成軟骨結節。國內較為接受的觀點認為椎前緣骨是邊緣性軟骨結節的一種特殊類型④,基病理可能是在特殊的解剖缺陷基礎上,在漫長的日常生活中,脊柱不斷受彎曲和壓迫等外力作用,促進髓核沖擊缺陷區而進入椎體骨板,形成前椎緣骨,其實與椎體許莫氏結節是相同的,只是產生的部位不同而已⑤。
腰椎前椎緣骨主要與以下疾病鑒別,①椎體前緣骨質增生,不僅出現在椎體前上,同時椎體下、后緣或側緣均可出現,與椎體緊密相連,前緣尖銳,椎體前緣無缺損區;②椎間韌帶鈣化,椎間韌帶位于椎間隙前端正中,呈等腰三角形,基底平齊于椎前緣,尖端指向椎間盤,椎體角部無局限性缺損。③椎體骨折,常有急性外傷史,椎體前緣骨塊與椎體骨質缺損相吻合。
本組資料示腰椎前椎緣骨均發生于椎體前上緣,可能與生物力學因素有關,腰椎尤其是下腰椎是軀體運動最大的支撐區,也是承受軀體重量的下達壓力的轉折點,當自上而下的沖擊力作用于腰部時,人體基于本能保護性,姿勢多處于前曲前狀態,沖擊力通過髓核伸向前下方,即下位椎體的前上角,在先天缺陷的基礎上形成前椎緣骨,本組資料還顯示,發生于L4椎體前上緣的椎緣骨占60%,可能與L4活動范圍較大,其椎體終板邊緣最易受損有關⑥。
【參考文獻】
[1]周桂林.椎緣骨的臨床X線診斷[J].中華骨科雜志,1997,10:660.
[2]楊憲良,蘇秉亮, 張曉東.椎緣骨及腰椎軟骨結節的CT診斷[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7,39(4):483.
[3]詹阿來.腰椎后緣軟骨結節的MR研究[J].臨床放射學雜志,2000,19(3):162.
[4]曹來賓,詹阿來,徐德永,等.腰椎后緣軟骨結節的影像學研究[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2,4:462.
[5]殷好治,梁副民,王希林,等.腰椎體后緣軟骨結節的CT探討[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19(2):144.
[6]曹慶選,曹來賓,張化龍,等.腰椎后上緣軟骨結節(附10例分析)[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4,28(6):1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