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計委: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
掛號難、患者多;排號1小時、開藥10分鐘……這些在醫院就診的不愉快,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在互聯網大潮的推動下,很多醫生通過網站、微博、微信給患者進行答疑解惑,方便了患者“求醫問藥”,然而一紙禁令或將給網上問診“當頭一棒”。近日,國家衛計委發布了《關于推進醫療機構遠程醫療服務的意見》,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網上問診”雖然方便快捷,但的確存在安全隱患;但“一禁了之”的做法似乎也不可取,只有細化規則、嚴格監管才能發揮其積極的作用。
現象:各類平臺“停不下來”
記者統計發現,包括好大夫在線、春雨醫生、快速問醫生、尋醫問藥網等在內,在線醫療平臺迅速發展,已呈現星火燎原之勢;移動醫療手機應用程序也悄然興起,春雨掌上醫生、好大夫在線、我的醫生、口袋體檢、用藥助手等手機應用在近年來層出不窮,旨在為用戶提供“移動診所”的服務;微信上“在線問診”的公眾號也是“多如牛毛”,用戶關注后即可問診,可以用文字描述癥狀,也可以上傳照片。
回應:平臺聲稱只是給建議
根據此次出臺的《意見》遠程醫療服務的定義為:一方醫療機構邀請其他醫療機構,運用通訊、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為本醫療機構診療患者提供技術支持的醫療活動。《意見》還明確規定,非醫療機構不得開展遠程醫療服務,醫務人員向本醫療機構外的患者直接提供遠程醫療服務的,應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并使用醫療機構統一建立的信息平臺為患者提供診療服務。對此,春雨醫生CEO張銳回應稱:“是公眾誤讀了文件的意思,這個跟我們沒什么關系,應該是個誤讀。”
記者致電“快速問醫生”在線平臺的客服電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患者在網站上提出問題,會有醫生針對提問給出回復,可以作為一種參考意見,但并非具體的診斷。
但是,天津市某醫院內部人士王先生坦言,構成“遠程醫療”要具備三個條件,提供診療、開具處方、獲得利益;例如“好大夫在線”是明碼標價,15分鐘從50元至360元不等;雖然看不到紙質的藥方,但用藥指導已經產生實際的影響;如果據此判斷,此次《意見》中涉及的“禁令”已將這些在線平臺囊括其中。因此,究竟是“誤讀”還是刻意“不讀”,還需等待“下回分解”。
剖析:固有問題一禁了之?
其實,“網上問診”的確存在一定安全隱患,記者查閱《執業醫師法》發現,該法規也要求醫師在實施醫療預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須要親自診察和調查,沒有經過醫師的親自診察不能做出處理決定。此外,根據規定,為了保證患者的醫療安全和醫療質量,醫師一定是在所在醫療機構里面,通過醫療機構的遠程醫療服務設施向其他患者提供醫療服務,法律責任主體也是醫師所在的醫療機構。
對于此次《意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網上問診”未來的發展存在兩大問題,最主要的是政策尚不明確,沒有明確的監管細則;醫療機構熱情不高,因為大醫院的好醫生現有“客流”已經“吃飽”。雖然是新興的商業模式,但仍難以擺脫醫療資源不均衡的頑疾;雖然規定出于好意,但一禁了之并非解決問題之道,關鍵在于把握“度”;因此,“網絡問診”的前景雖好,但“裸奔”快跑、華麗摔倒的前景似乎在所難免。

相關閱讀
- 這省投資11億,新建6000個衛生站2019-02-18
- Perficient:2016年互聯網醫療指南十大必讀趨勢2016-08-03
- 報告稱遠程醫療護理系統將持續火爆,市場前景良好2016-04-22
- 可穿戴醫療將在2016年呈爆發式增長2016-02-19
- 阿里云“鋪路”醫療技術革新 大數據或改變醫療生態2016-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