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揮別“以藥養醫”灰色標簽
5月23日,衛生部發布的醫改監測結果顯示,門診病人向基層分流速度加快、就醫負擔減輕。
揮別“以藥養醫”灰色標簽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不再是群眾就醫的“洼地”,而是正在成為居民的“健康守門人”,使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逐步得以緩解。
就醫路徑之變:從“磁鐵效應”到“回流基層”
醫改,為何從基層改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孫志剛說,推進醫改工作有兩項基本策略:一是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實現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目標;二是同時將緊密相聯的各項醫改任務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循序推進。
有人把大醫院稱為吸引患者的“磁鐵”,而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稱為“洼地”。這并不為過,2010年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床位數、入院人數均未達到總數的三成。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之所以被稱為“洼地”,是因為它醫療資源少、服務能力差、可及性差,但費用并不會太低。
讓看病的人群從“磁鐵”上回到基層不易,必須要強自身硬件、軟件。
為此,中央財政安排了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設備購置補助,包括發改委安排的基建,總共達到530億元之多。目前,全國大部分省份2009年和2010年中央投資支持建設的縣級醫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中心鄉鎮衛生院完工率超過50%。
在人才培養上,去年已開展了一批全科方向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今年已著手啟動了2011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科醫生轉崗培訓等基層人才培養工作。值得關注的是,經過綜合改革后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總數有所增加。
體制機制怎么改?具體來說是實行定編定崗不定人、全員競聘上崗、績效考核、財政補助不足等辦法,同時配套提高標準的新農合政策、城鎮居民醫保、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目的是吸引老百姓回流、讓醫生有積極性。
最新公布的2010年第四季度醫改進展監測結果顯示,2010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門診量達36.1億人次,比上年增加2.2億人次。患者下沉基層,為實現分層診療的合理就醫布局打下了基礎。
就醫負擔之變:從“以藥養醫”到“醫藥分家”
讓潛規則失去寄生的土壤,必須要讓醫療機構回歸公益性,切斷“以藥養醫”的鏈條。
怎么切斷?基本藥物制度是有力武器。通過基本藥物的省級集中采購,降低中間流通成本,實現基本藥物的零差率銷售,配套綜合改革措施,醫生收入與藥品銷售脫鉤,達到“醫藥分家”的目的。
從“以藥養醫”到“醫藥分家”,中間的步子邁得很大,不僅僅是簡單取消藥價平均15%的加成,還要完善補償機制。這“一減一加”的算法并不那么容易做。
首先做減法,要將采購中的虛高價格水分擠干,采用了帶量采購、雙信封評標等國際通行的方式。四川醫藥公司董事長何怡銘坦言,目前的中間成本被壓縮到毛利率只有5%,只有量大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加成減下去,補償要上來。今年已將新農合、城鎮居民醫保補助水平提高到人均200元,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提高到人均25元。但各地的財力水平決定補償水平。廣西財政廳總會計師范世祥對補償頗費一番心思,原因在于全自治區60%的縣靠中央轉移支付過日子,如果算總賬,很可能被縣一級大盤子消化。因此,廣西采取的辦法是先省一級財政直補,不足部分再由縣一級算總賬補足。
算好賬,效果顯。
截至目前,超過4萬家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包括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實施了零差率的基本藥物制度,覆蓋率達82.6%。老百姓基層就醫的負擔明顯減輕。201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次均門診費用82.8元,比上年下降4.6%,鄉鎮衛生院次均門診費用47.5元,比上年下降0.5%。
就醫模式之變:從“上門求醫”到“家庭醫生”
“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改革必須齊頭并進,同時解決兩個問題:終結‘以藥養醫’機制,降低老百姓看病負擔;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向預防為主的功能進行轉變。”廣西壯族自治區副主席李康說道。
怎么轉?轉思想觀念――由營利轉向公益,轉服務模式――由坐等上門到進村入戶。轉向的抓手就是公共衛生服務,這意味著要增加人手、增加投入,把健康管理做起來。
50多歲的魏三俊是湖北武漢市武昌區首義路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席家庭醫生,每天都穿行于責任區長湖南村社區,他的電話號碼戶戶皆知,每個人碰見他都會跟他打招呼,有的還向記者介紹:“這是我的家庭醫生。”
為了讓農民都能享受這種公共服務,廣西給每個行政村補貼8萬元,建起標準化的衛生室,同時每月補貼300元。這些收入讓南寧市隆安縣那桐鎮浪灣村的鄉村醫生盧進幫干勁十足,不再是邊干農活邊賣藥,而是成為了專職的“健康守門人”。
改革后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共衛生服務技術人員崗位大大增加。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全國共有5285.4萬名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得到了規范化的慢病管理。(轉載于京報網)

上一篇:醫療信息化,遠程醫療是先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