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醫療類App開發進行監管 中國或兩年后終結亂局
一方面是上萬的從業者,一方面是不明的政策監管體系。未來國內的醫療類App走向如何?我們看美國的做法。美國FDA 7月開始對醫療類App開發進行監管,對于相關產業仍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政府監管介入或滯后兩年。
一旦醫療類App應用軟件需要面對藥監當局對藥品和醫療器械類似的審查,開發者的成本和產品迭代周期必將增加。而這對一些小的醫療App開發團隊而言是代價巨大的。
日前,上述業界的擔心已經變成現實。隨著奧巴馬7月上旬正式簽署新的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 A)安全和創新法案,美國從法律層面正式確立了FDA對醫療類App的監管。
記者注意到,美國新政已經很快地傳導至了大洋彼岸的中國。對于中國的開發者而言,若不能很好地理解美國的監管機制,未來可能很難向美國市場銷售App。此外,鑒于FDA的決策向來是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風向標,那么,中國會“跟風”么?
醫療App開發從業者國內已上萬
智能手機App應用的日益普及,已經在改變著人們此前的就診習慣。以前只要一生病,人們最先想到的是找醫生開藥,而時下,只要拿起手機,打開一些求醫問藥類的App,一些常見病病癥和用藥方案,藥品療效和不良反應,都已經可以輕松下載。
依照生物谷董事長張寶發給記者的數據,在中國,正在開發醫療App的公司已經有500~600家,以每家公司20人計算,從業者達上萬人之眾。
不過,這一發展迅速的產業正在迎來新的考驗。中國公司開發的這類A pp若是想進入美國市場,從理論上講已需接受美國FD A的監管。
新的FDA安全和創新法案于7月上旬由奧巴馬簽署生效后,從法律層面,美國已正式確立了FDA對醫療類App的監管。
依照去年該國起草的監管草案,標簽、宣稱、廣告等口頭或文字描述中有診斷、治療、疾病預防等用途的App都將被納入管制范圍。
在一位業內人士看來,對醫療App的監管遲早會來。目前一些智能手機在醫療App的支持下,已經可以量血糖和血壓,并在此基礎上通過網絡實現遠程醫療,這當中存在誤診的風險。在他看來“移動終端若不顧一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肯定會失控。因此,加強監管是一個趨勢。”
由于FDA的監管動向一直是SFDA的風向標,生物谷、好大夫等國內眾多涉足醫療App的公司都對此事給予了很高的關注。因為,從長期而言,中國存在跟進的可能。而跟進監管,對行業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來自美國同行的說法稱,要將一款醫療App在FDA的管制之下推向市場,“需要大約72個月和額外的7500萬美元支出———這大概占總開發成本的77%”。
中國跟進“為時尚早”?
“你可能還沒有明細的盈利模式,但相比電商等行業,你燒錢也燒得少。這是風投愿意投資醫療App的其中一個因素。”一家此前為國內多家醫療App公司提供過融資服務的機構人士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如是說。顯然,依照前述美國的經驗,一旦納入監管,燒錢將變得不可避免。
一些業內的公司則更愿意尋找中美之前在醫療App開放水平上的差異,以證明時下中國的醫療App產業還不需要納入監管。
“美國App走在中國之前,監管介入是必要的。中國現在就來談這個事,還比較早。目前國內的醫療App產業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實際上是健康類App。面向患者的真正意義上的醫療App,目前國內還很少,就我們少數幾家在做。而面向醫生的醫療App,醫生通常會有自己的專業判斷。”好大夫在線CEO王航如是認為。
生物谷的張寶發也持類似的觀點,在他看來,國內的醫療App還都“浮在天上”。App是鏈接云端和終端的產業,但現在國內的醫療A pp沒有云端和終端,僅僅是以信息推送為主,還是最簡單的業務模式。
“加強監管是必要的,但中國目前這個階段,不需要監管,或者說還沒有監管的價值。這個產業未來發展到美國的水平,才有這個必要。在歐美,他們開發的醫療App很多已經是運用式,用于保護人體,是與疾病相關的。比如一個能將手機變為醫用體溫計的App,如果用戶實際體溫是39℃,而顯示才37℃,那就會造成很大的風險。”張寶發說。
對于業內的上述態度,前述機構人士則一語道破了業內的擔憂,他坦言:“若管得早,產業就會發展不起來。你看,國內有哪個新興行業是靠監管發展起來的?”
風投熱捧
在機構眼里,中國醫療App這一市場有多少潛力,只要看全球這一產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就能看到這一產業的未來。
根據HealthIt Now網站的統計數據,從2010年到2011年,AppStore中醫療類App銷售量上升了250%。
一直專注于醫療投資的曼哈頓資本總裁王進更是援引一些國際數據研究公司的報告稱,預計到2015年,醫療App及其衍生的市場將達500多億美金的規模,未來幾年該產業將爆發性增長。
事實上,由于看好這一產業的發展潛力,近年來,這一領域的投資其實早已風起云涌。
以好大夫在線為例,這家公司早在2007年就已經有風投進入。而丁香園、睿醫等公司也已拿到了風險投資的錢。
依照前述機構人士的說法,丁香園和好大夫之所以被看好,是因為這兩家公司與所在細分領域的第二名已有了5到10倍的距離。而這兩家公司之所以如此牛,就是因為病人和醫生一直在用他們的產品,他們的數據庫一直在更新。這點是他人所無法復制的優勢所在。
政策不明無異“定時炸彈”
依照國內一位研究醫療App的行業分析師的說法,醫療App這一被無限看好的產業,在中國的情況是,單個公司還沒有營收超5億的公司,最多也就2億元。
在他看來,中國醫療App產業能發展到多遠,主要還是看國家能放開多少。
“相比美國,國內醫療App還是會有一定的差距。首先,終端就已經比美國遲了10個月左右,此外,政策上對與醫療A pp相關的移動醫療的政策還很緊。”在該位分析師看來,好大夫之所以能站穩腳跟,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好大夫其實是一個已經通過相關部門批準的平臺。這類平臺資源具有稀缺性,因為一旦隨意放開網上掛號平臺申請,就會出現“倒號”的風險,屆時“網上黃牛”將滿天飛。
依照業內的說法,國內創投看好的醫療App,其目標客戶肯定是有習慣付費的高端用戶。因為,醫療資源的不均衡,高端人群對高端醫療的需求始終是存在的。不過,對于這一產業而言,政策偏向哪方,目前還不是很明朗。而這種不明朗的政策,其實對產業來說,無異于定時炸彈。
目前,與醫療App相關的私人醫生政策還不明朗,醫生多點執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不過,依照國外的經驗,加強監管,醫療App的質量會越來越高,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說,肯定是利好。
“我們期待規范并不斷創新的行業發展環境。”一位不愿具名的從業者預計,國家藥監局或將在2年以后考慮將醫療App納入監管。
國內醫療App分類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做醫療App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傳統做互聯網或做數據庫的公司開發的醫療App。如中國數字醫療網開發的行業資訊為主的App。
2.主要是和一些企業級應用結合的產品,比如病例管理系統App,有了這一App,醫生就可以用iPad來查房,開發這類App的公司直接向醫院收費。
3.還有一些通過醫療App來獲得流量,進而在App上植入廣告的產品,當然,由于用戶少和監管緊的原因,這類產品還比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