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建設提速醫療服務進入E時代
在北京協和醫院,45歲北京患者王建明通過網銀服務預約掛號,刷銀行卡從自助機上取掛號條。讓他想不到的是,檢查費、化驗費都不用去排隊,直接交費。王建明頗有感觸地說,上網預約掛號,再也不用在醫院排長隊了。
日前出臺的《互聯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將普及提升互聯網應用服務作為發展目標之一。規劃明確要求政府、學校、醫療衛生機構等全面接入互聯網。
預約掛號只是我國衛生信息化建設的一個縮影,醫療服務正進入E時代。
“十二五”期間,衛生信息化建設的總體框架,即建設國家、省和地市縣3級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基本藥物制度和綜合管理等5項業務應用,建設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2個基礎數據庫和1個專用網絡,積極推動居民健康卡建設工作,加強信息標準和信息安全體系建設,簡稱“3521工程”。
“共享”優質醫療資源
在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白堂鄉衛生院,一間10平方米的屋子,墻上掛著大屏幕電視和攝像頭,桌上擺著電腦、掃描儀等設備。鄉衛生院院長張步成正在視頻連線專家:平魯區人民醫院內科主任邊茂和山西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王海雄。
兩位專家凝神查閱網上傳來的心電圖、生化檢查單等資料,進行病情分析。10分鐘后,專家初步診斷為心肌再梗死,但沒有溶栓的指征。這樣的遠程會診中心,朔州有20個,上連北京大醫院,下接鄉鎮衛生院。
衛生部有關負責人指出,通過衛生信息化技術,以遠程會診和遠程教育的方式,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之間、城鄉之間能夠共享優質的醫療衛生資源,提高基層尤其是邊遠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和公平性。
全國衛生信息平臺建設進展順利,初步顯現衛生信息化建設總體框架。據悉,自2010年第四季度起,中央財政連續兩年投入專項經費,用于衛生信息化建設項目,主要支持各地基層醫療衛生信息系統建設。在專項資金支持下,各試點地區在區域衛生信息平臺、遠程會診、公立醫院信息化管理、基層醫療機構信息化能力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并取得明顯成效。
上海市建成市級衛生信息平臺及閘北、閔行、長寧等6個試點區區級平臺,實現試點區縣的數據匯集及互聯互通。基于市級平臺,所有三級醫院實現檢驗和特殊檢查結果的互認,實現健康檔案數據實時調閱及重復檢查檢驗的自動提示功能。
這位負責人也坦言,衛生信息化是一個十分龐大復雜的系統工程,目前一些制約衛生信息化發展的矛盾和困難仍然突出。在明確總體目標和任務的基礎上,必須依靠各方力量,加快推進,逐步完善。
健康卡方便就醫診療
今年3月1日,56歲的農民吳鳳仙獲得了由衛生部部長陳竺頒發的河南省首張“居民健康卡”。全國首批居民健康卡在內蒙古鄂爾多斯(600295,股吧)市、遼寧錦州市、廣東佛山市同步舉行發卡儀式。
據悉,“居民健康卡”從功能上將逐步統一現有的新農合一卡通和醫療機構就診卡、免疫預防接種證,方便居民預約掛號,方便查詢疫苗接種記錄、既往就診記錄、檢查檢驗結果以及開具處方、治療工作,進行費用結算。上海市電子健康檔案數據庫已存入2750余萬人的健康記錄,實現試點區域內健康信息共享。
隨著“居民健康卡”的發放,參合農民將無需再拿著新農合本、戶口本,不用再開具紙質的轉診證明等一系列復雜手續,一卡在手,隨時就診、即時結算。在河南,4萬多個村衛生室以及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為持有“居民健康卡”的農民提供快捷便利的醫療服務。
衛生部提出以居民健康卡為有效載體,可以實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以及國家、省、地市縣3級衛生信息平臺的信息共享和動態更新,實現醫療衛生服務活動中居民身份識別、個人基本健康信息與主要診療信息記錄、跨區域跨機構數據交換和費用結算,讓百姓異地就診、異地醫保不犯難。
目前,醫科院信息所已經初步搭建國家級新農合信息平臺軟硬件支撐環境,連通北京、海南、河南的新農合信息平臺以及醫科院腫瘤醫院、北大人民醫院和北京長峰醫院的信息系統,已收集2億條新農合信息。
陳竺強調,居民健康卡建設是以人為本、發展為民的德政工程。要盡快開展居民健康卡建設試點,“十二五”末同步建設居民健康卡和電子健康檔案。
多媒體溝通改進醫患關系
“術中需要告知家屬放置3個支架”,解放軍心內科主任陳韻岱說,原先的談話方式是口述,而現在可以通過手術圖像及手術信息的直播,以多媒體形式告知患者家屬,同時患者家屬也能直觀地了解手術方案,以及為什么手術方案需要改變。多媒體的溝通方式,可以增加醫生與患者之間的信任。
自2009年4月啟動深化醫改以來,居民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預約掛號,享受連續的預防、保健、醫療、康復等服務,并參與個人健康管理,已漸漸從藍圖變成了現實。在方便居民獲得醫療衛生服務的同時,信息化還將促進解決醫療信息不對稱問題,增進醫患雙方的溝通與理解,讓群眾切實享受醫療實惠。
曾經,外地患者到大城市感覺到,不只看病難,讓他們頭疼的是,每到一家醫院,都要新辦一本醫療卡、一個診療卡,重新做一次相同的檢查。目前,這種狀況正在逐漸改變。4月21日,北京銀行(601169,股吧)推出的實名制、具有電子錢包等多種功能的“京醫通”卡正式在醫院中得到應用。據估算,將有占醫院門診量40%的患者受益。“京醫通”目前已在北京友誼醫院率先應用,主要服務對象是北京市非醫保患者及外地來京患者。今年年內,至少有4家以上市屬醫院會啟動這項服務。
衛生部有關負責人認為,只有利用平臺技術,統籌規劃、整合資源,促進業務應用系統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信息煙囪”、“信息孤島”現象,為群眾提供方便快捷的醫療服務。
“信息化是把雙刃劍,一定程度上存在信息泄露的巨大風險。要加大對信息安全的投入,健全管理機制,積極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全面推進信息保護和網絡信任體系建設”,這位負責人說。
這位負責人同時強調,經過3年實踐證明,衛生信息化目標設定和路徑選擇是正確的,方法是可行的。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只有面對新趨勢、迎接新挑戰,加強新技術應用,構建全球最大的健康信息網絡,才能為醫療服務插上信息化“翅膀”,方便百姓看病就醫。

相關閱讀
- 國家三部門發文,全國醫院設備大升級2022-11-11
- 藥監系統“一個中心、兩張網、三個平臺、四大板塊”的總體框架呼之欲出2018-12-21
- 輝煌“十二五”:我國醫療衛生事業成就巨大2015-10-15
- 政府醫療投入并未減輕個人負擔2014-12-12
- 醫療器械創新迎來最佳時期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