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年底試水浦東醫療旅游產業
位于浦東的上海國際醫學中心,這些天正忙著最后的內部裝修,預定11月開門迎客。屆時,人們將看到一座“是醫院又不像醫院”的奇怪建筑。而這里嘗試的“3H”(Hospital醫院、Hotel賓館、Home家)醫療模式以及對醫療旅游產業的深度挖掘,將是上海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新探索。
旅游與醫療,針對不同人群的兩個產業,能配對“雙打”?
亞洲各國紛紛掘金的新產業
用度假的心態去看病,在中國還是新鮮事。但很多國家,尤其是我們的亞洲近鄰們,早已把這一新興服務業看作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韓國是全球醫療旅游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尤其是整形美容產業已經成為文化名片。有人開玩笑說,走在首爾江南區的街頭,每隔幾分鐘就能看到鼻子和眼睛周圍還纏著繃帶就出來購物的各國美女,其中不乏說中文的。隨著不少中國人遠赴韓國整容,在當地一些醫院,甚至出現了針對中國人專用的樓層。
當然,到韓國整形,旅游必不可少。由于雙眼皮、皮膚治療手術、隆鼻等輕型手術,術后兩三天病人就可以外出活動,因此大部分顧客前往韓國接受整容手術后,都會逗留一段時間觀光,一些醫院還會為術后恢復期的病人安排翻譯和導游。一流的醫療技術和殷勤的專業服務,給韓國帶來了大量的入境旅客和產業收入。據韓國保健產業振興院統計,去韓國接受醫療手術的外國客戶,2009年為6萬人,去年達20萬人,總收入破10億美元。由于牽手醫療產業,這些游客的“質量”非常高,旅游附加值成倍增長。
都在覬覦這桶金,泰國、新加坡、印度、馬來西亞等國都在加快發展醫療旅游業。這些國家均有自己獨特的行銷策略和醫療專業特長,比如泰國和印度的醫院就以骨科和心臟手術聞名,每年有很多歐美病人慕名而來。
“五星酒店式醫院”競爭力在哪
外國人為何要到他國就醫?無非兩條:一是用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一流的醫療技術,二是享受優質的服務。
這兩點中,前者上海已有一定基礎,而后者需要引入全新理念和硬件平臺。上海國際醫學中心正是為此而生。
作為衛生部和上海市的醫療改革重點項目,上海國際醫學中心與現有醫院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經營管理與醫療管理將完全分開。醫學中心首席執行官辛樹林介紹,醫院建成后將擁有450張床位,配備心血管、骨科、整形外科、婦產、耳鼻喉、眼科、腫瘤等重點科室以及100余間重癥監護室,負責醫院醫療管理的將是亞洲最大的私立醫療集團——新加坡百匯醫療集團。而在經營管理方面,醫院將引入五星級酒店式服務標準,延請希爾頓酒店高管加盟。
今后,病人一踏進醫學中心就能感受到“酒店式醫院”的魅力:大堂采用古典主義風格裝飾,配合暖色調燈光和木飾面的自然肌理效果,營造出酒店氛圍,降低病患緊張情緒。
“在我們醫學中心,床護比將達到1:2,也就是說一張床位將有兩名護士提供服務”,辛樹林說,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病房只有單人間和雙人間兩種,注重病人的隱私,打造溫馨、宜人的居家醫療環境。而院內的江南蘇式園林、精致的屋頂花園和下沉庭院,都讓患者在優美的自然環境中完成康復。
“醫院的技術力量也是國際一流的,我們已與上海交大附屬醫學院簽約,他們將會為我們提供醫療技術支持。醫院還將在全球招聘醫生和護士,網羅世界頂級人才。”至于收費,辛樹林說,醫學中心將面向自費和商業保險的病人,醫療費用肯定會比國內公立醫院高出不少,但相比歐美醫院,價格只是他們的50%至60%左右,因此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
新產業需要各方多些新思維
按照最初設計,上海國際醫學中心的病人構成中,一半以上來自境外。同時,緊鄰醫學中心,有上海迪士尼樂園、浦東奧特萊斯購物中心,新場、川沙等古鎮。看起來,這一次醫療與旅游之手已離得很近。
但事實上,牽手并不容易。在辛樹林看來,醫療人才不能自由流動是制約醫療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大障礙。“新興醫院可以短時間吸附社會資本,也能引入國際標準和管理團隊,但醫療人才梯隊的建設卻不能一蹴而就。目前完全靠海外引進人才并不現實,而國內一流醫生又大多集中在公立醫院,他們要在其他醫院固定執業,將遇到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障礙。雖然醫學中心擁有國際化的就醫環境,但如果沒有一流的醫生和技術,病人也不會選擇上海。”
另一方面,醫療旅游業并不是兩個產業的簡單疊加,必須深度融合,整體營銷。比如,泰國就對前來接受醫療服務的游客推出低價甚至是免費的旅行項目。美國的一份調查顯示,美國病人覺得在全球城市中,泰國最物有所值。而印度政府為了吸引醫療客流,還為這些特殊游客發出特別簽證,減少出入境麻煩。這些營銷意識都是國內所欠缺的。
此外,諸如國際商業保險的快速辦理,醫療糾紛的協商解決機制等,都需要與國際慣例接軌。
好在,探索已經開始。衛生部已明確將在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實行醫生“多點執業”試點。而與美國、日本等地的醫療機構建立密切協作機制,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將在世界范圍內部署數百個健康驛站,這些驛站將成為“轉診中心”,為上海帶來源源客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