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健康信息化與移動醫療
人們在醫療上的需求以及現實中醫療條件的不足形成沖突,醫療健康信息化市場已然成為一片藍海。據IDC發布的中國醫療衛生十大IT趨勢指出,移動醫療將成為2013年醫療機構重點建設的IT系統之一。
在上一輪以App為中心的移動互聯網泡沫開始逐漸破滅后,整個資本市場急需找到一個新的投資方向。近期,移動醫療開始成為投資圈內熱議的話題。
人們在醫療上的需求以及現實中醫療條件的不足形成沖突,醫療健康信息化市場已然成為一片藍海。據IDC發布的中國醫療衛生十大IT趨勢指出,移動醫療將成為2013年醫療機構重點建設的IT系統之一。
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經在移動醫療方面先行一步,不同的商業模式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例如Epocrates、WellDoc等應用。在國內,移動醫療的概念也于2012年起開始討論,App方面丁香園、春雨天下、白天使、杏樹林等移動醫療公司也開始了行業摸索。而隨著穿戴式設備的逐步興起,移動醫療的軟硬件結合勢必引發下一個市場爆發點。
移動醫療市場的藍海
“醫療與移動的相互碰撞形成移動醫療的火花,以此滿足中國人多種多樣的醫療需求。”微軟大中華區軟件架構前首席顧問楊楓目前在移動醫療領域創業,日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人口老齡化、環境污染帶來的慢性病人群增長等情況,依靠現有的醫療條件沒能對其進行科學管理,移動醫療的市場才會受此關注。
國際醫療衛生會員組織HIMSS對移動醫療給出的定義為:mHealth,通過使用移動通信技術——例如PDA、移動電話和衛星通信來提供醫療服務和信息。它為發展中國家的醫療衛生服務提供了一種有效方法,在醫療人力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通過移動醫療來解決醫療問題。移動醫療應用和服務包括:遠程患者監測,視頻會議,在線咨詢,個人醫療護理裝備,無線訪問電子病例和處方等。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預測,到2017年全球移動醫療市場的發展將帶來230億美元的收入,主要的動力來自于降低醫療保健成本,以及加強醫療服務范圍。根據Cube Labs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世界上有62%的內科醫生使用平板,50%的醫生會將平板用于臨床診斷,71%的護士在工作中使用智能手機,移動終端在醫護人員中已達到一定的普及。
而除了在醫院里已經具有這種基礎,中國擁有全球最大且發展最迅猛的手機用戶人群,移動通訊需求及習慣多種多樣。
一位不愿具名的風投人士告訴記者,單就中國境內,每年醫藥的銷售是8000多億,營銷的費用1700多億,銷售完全是用市場費用的投入來撬動。“藥企口袋很深,錢很多,而且非常容易撬出來。”因此目前為藥企營銷并向其收費也是一種可能性較大的盈利模式。
國內移動醫療的興起
創業投資早已嗅到移動醫療龐大的市場。有媒體報道,2011年,春雨天下軟件公司曾獲得藍馳創投300萬美元投資,2012年B輪融資規模已經攀升至800萬美元;杏樹林創業之初獲得的天使投資幾十萬美元,創始人張遇升向記者表示,杏樹林也準備在今年開展首輪融資計劃。
移動醫療應用主要分為面向醫院醫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戶的B2C模式。一是遠程醫療,比如“春雨掌上醫生”,可以查詢自己或他人有可能罹患的疾病,并通過該App向醫生提問;二是疾病管理,如“好大夫”,進行心臟瓣膜支架等疾病的術后管理;三是藥物管理,如“丁香園”的用藥助手醫生可用來查詢藥品說明書,查看用藥指南摘要及全文,使用常用醫學計算工具。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關于移動醫療的App已達到千余個。“隨時都有人跳入移動醫療。”楊楓說,市場大,細分也厲害。
杏樹林是一家開發移動醫療應用的公司。其創始人張遇升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杏樹林的產品“醫學文獻”在去年三月底上線,已覆蓋國內10%左右的醫護人員。目前杏樹林的商業模式是通過醫生使用杏樹林的工具,來為藥企提供個性化的、向醫護人員營銷的路徑。
上海時云醫療科技是利用大數據的方式來做慢病管理的創業公司,其數據和分析模型來自一家美國的頂級醫學實驗室,實驗室負責人是時間生物學的創始人。核心概念就是人的很多體征數據的變化規律與時間和環境相關,出現異常變化,分析模型可以通過紊亂的不同情況,判斷出中長期的形成慢性病的風險。時云醫療的創始人郭輝對記者說,目前他們基于現有的家用血壓計外接數據傳輸模塊,手機App提醒用戶在什么時間節點進行血壓測量,將傳輸的數據形成一條曲線,從而來進行分析,以達到控制慢性病的目的。
瓶頸的突破
移動醫療的創業者和投資人最在意的無非是商業模式。雖然醫療健康行業市場大,但因為體系的復雜性,商業模式并不顯而易見。
在國外,一些移動醫療產品已經有商業模式,主要是向醫院、醫生、藥企、保險公司和消費者進行收費。例如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動醫療公司Epocrates為醫生提供手機上的臨床信息參考,2012年營收約為1.2億美金,其中75%來自于藥企,主要是為其提供的精準的廣告和問卷調查服務。
楊楓對記者說,中國移動醫療暫時沒有很成熟的商業模式,這與國家在醫療方面的投入,人們對醫療上面的觀念意識方面都有關系。“美國目前在醫療上的投入占到GDP16%左右,而我們是5%左右,但中國的人口眾多,分配到個人則更少。”楊楓表示。
而除此之外,移動醫療不是做一個App就能做得起來的,需要行業支撐和行業資源,來進行深度合作。“測量了一個血壓,但是如果沒有醫生來告訴我,則沒有意義。”楊楓告訴記者。而這意味著,將醫療行業與移動應用進行深度整合將是一個門檻。
“有很好的產品技術水平加上對醫療行業深刻的理解及第一手經驗的人,這樣的團隊非常少,像丁香園這樣的組合,在國內是非常少的。”張遇升也對記者說。
而政策方面來說,目前國家規定醫生的執照只在醫院內部是合法的,并不允許院外行醫。這使得一些進行遠程醫療的App有打擦邊球的嫌疑。
上述投資人士表示,中國在保險上的付費、政府來付費的產品還比較少,在美國只要這個產品可以降低疾病風險,提高患者安全或滿意度,提高醫院效率,得到保險公司的強力支持并無問題。而我國醫療價格未呈市場化,商業醫療保險賺錢少,因而即便市場很大,但可行的商業模式還得繼續進行摸索。

相關閱讀
- 美敦力在中國尋找移動醫療新機會2016-05-31
- 到2019年,醫療器械行業面臨的6項大概率事件2016-02-24
- 進口替代成為中國醫療器械市場新趨勢2015-07-28
- 今年全球高級患者監測設備市值達314億美元2015-07-20
- 移動醫療再現億元級融資2015-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