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制度變革 “雷區”待破
專家探討三年醫改成效時認為,市場化應是今后方向,其中推動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和用增量資源推動存量資源的改革是關鍵點于2009年啟動的新一輪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已經走過3年的歷程。3年探索,可謂步履維艱,醫改第一階段的五項重要任務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推進。中央已經明確,“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深化醫改。在這個節點,回顧總結過去3年改革的成敗得失,顯得十分必要和重要。
12月20日,由國務院體改委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和長策智庫共同主辦的“搜狐-長策醫改論壇:問診三年醫改”在北京舉行。論壇邀請了顧昕、劉國恩、朱恒鵬等幾位著名的醫改專家和學者,共同探討3年醫改的各項措施和取得的實際效果,以及對“十二五”期間如何深化醫改的建議。
論壇中,專家們不謀而合地開出了去行政化、用市場機制調節的“藥方”,其中推動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和用增量資源來推動存量資源的改革,放開對民營資本準入的限制,成為專家們熱議的中心話題。
改“人”最關鍵
如今,醫改已步入深水區。一個共識是:公立醫院改革是醫改的關鍵所在,也是難點所在,被認為是醫改中最難啃的“硬骨頭”。而人事制度改革更是難中之難。難,正是因為觸及到深層次的體制問題。
看病難,原因之一是醫療資源分布嚴重不均勻。基層看病難,難在沒有好醫生,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大醫院看病難,難在人滿為患,也難以滿足人們的需求。如果醫生能夠自由流動,是否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對此,劉國恩認為,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因為觸及到深層次的體制問題,所以是這次醫改最中心的問題。就是因為這個最糾結的問題,才導致公立醫院改革步子像今天我們看到的這樣慢。
公立醫院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作為經濟學家,劉國恩認為:“公立醫院改革核心目的不在于公益性的討論,而在于解決中國醫療服務供不應求的問題。解決的辦法是擴展服務平臺、提高效率、優化結構,來實現'內增動力、外加推力’。其中最重要的是激活公立醫院上至院長下至普通員工的積極性。”改革的方向就是去行政化,向職業化的社會人轉換,在選人、用人方面形成一個真正意義的競爭和淘汰機制,把每個人的權利、責任和工作績效完全關聯起來。另外,要讓醫生能夠全社會流動、自由執業。通過非行政手段把優質資源引導到基層、社區去。
如何“強基層”,解決基層看病難的問題?落腳點還在于激勵基層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朱恒鵬表示,目前這種國家出資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采用零差價、收支兩條線的模式,不能吸引和留住優秀的醫務人員,一些地方鄉鎮衛生院門診量已經出現下降的趨勢。為此,我們不僅要允許醫生多點執業,而且基層醫療機構必須以民營為主體。
顧昕認為,收支兩條線不能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公立醫院理想的人事制度應該是:醫師成為自由職業者、院長成為職業經理人,整個公立醫院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雖然多點執業已被政府明確寫進醫改方案中,衛生部在醫改方案公布不久,很快就拿出一份醫生多點執業的管理辦法,但按照這個管理辦法,要想多點執業必須經過“雙批準”。“到什么時候不需批準,拿上醫師執照到哪兒都能執業就好辦了。”
區域衛生規劃成束縛?
目前,在我國醫療市場上,公立醫療機構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顧昕提供了一組統計數據,雖然民營醫院占到醫院總數的比重將近60%,但是床位數公立醫院占70%,人力資源公立醫院占80%,診療人數占83%左右,業務收入公立醫院更是“吃掉”了87%左右的份額。
用增量來推動存量的改革,是在國企改革中得到驗證的成功經驗。引入民間資本來推動醫改,尤其是公立醫院的改革是大家都認可的做法。但是,民營資本在進入醫療市場時,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準入條件;二是進來以后的發展條件。
區域衛生規劃應該說是計劃經濟色彩比較濃厚的一種醫療資源配置模式。這種模式在今天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是否還能發揮作用?討論中,幾位專家都認為,目前的區域衛生規劃限制了民營資本的進入。
“帶有計劃經濟時代烙印的區域衛生規劃,和社會發展到今天的需求已經相抵觸了。”劉國恩尖銳地指出。按照目前的規劃,北京這樣的大城市醫療資源豐富,不需要引入社會力量。社會力量只能去那些偏遠的地方,但那樣的地方投資回報差,這無形中限制了民營資本的進入。
按照亞當斯密《財富論》中闡述的原則,政府應從市場規模最好、最大的地方逐步退出來,讓社會力量進來。而政府力量要延伸到市場規模小、回報低的地方去,讓政府公共財政的錢,真正用在社會力量沒有辦法去發揮作用的刀刃上。“時代發展到今天,應與時俱進地重新考慮區域衛生規劃,應考慮社會和政府的力量如何最佳地配合來完成醫改的使命。”劉國恩表示。
朱恒鵬對于現行區域衛生規劃的態度更激烈,他認為,區域規劃應只規劃公立醫療機構建多少、建在哪里,對民營醫院建多少、建在哪里不要管。對民營醫療機構放開,讓醫療機構充分競爭;對醫生自由執業放開,讓有本事的醫生在基層能掙到更多的錢,這就能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了。
顧昕也贊成區域衛生規劃“根本沒有必要”的觀點,認為市場不愿意去的地方,應由政府去提供服務,這種情況可以按照收支兩條線事業單位體制來管理。

相關閱讀
- 14類耗材,最低價聯動2024-11-27
-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03-12
- 二三類醫療器械實名制,再擴圍!2023-07-27
- 國家六部門發文,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2023-07-26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