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免費醫療”為何能登上奧運會的中心?

倫敦奧運會開幕式的核心部分,在女王出場、升國旗之際,六百位醫生和護士走上運動場,擺出流光溢彩的“NHS”(國家醫療服務)字樣和一家醫院的名字(GOSH),令全場歡呼。
奧運會展示的,總是一個國家最好的東西。NHS即英國的“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這個體系面向全體人民免費提供醫療衛生服務,使得英國成為發達國家中衛生成本最低、健康績效最好的國家之一。“人人享有免費醫療”,已經成為英國普遍接受的社會理念,誰都不能挑戰。NHS也是英國國家形象的代表,是國家軟實力的象征,同工業革命、莎士比亞、哈利波特一樣,是英國對全世界的貢獻。
節目中,醫護人員和患者展示了溫情交融、心心相映的情景,這雖是表演,但卻是NHS現實的反映。NHS體系由國家財政支持,每年英國國會通過預算,確定將GDP的一定比例撥給NHS體系(目前為10%左右),NHS的硬件建設和人員費用由財政全額保障,醫務人員根據績效考核拿工資。患者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全部免費,并且還有餐飲、交通方面的補貼。因此,醫護人員在工作時沒有經濟利益的考慮,完全按照醫療規律來治病救人,因此醫患關系十分融洽,健康水平也在發達國家中排在前列。
NHS模式,聽起來是一種“計劃經濟模式”,我國的許多朋友容易下意識地產生誤解,認為這種模式一定會導致大鍋飯、低效率,這是由于不了解醫療衛生服務的特殊性。
誤解一:全民免費醫療會導致低效率。
實際上,英國醫療服務體系的效率高于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更高于美國。從總費用的情況來看,采用國家免費醫療模式的國家醫療費用的總量和增長速度都相對較低。以OECD國家最近的數據為例,商業保險比重較大的美國和瑞士,醫療總費用占GDP分別為15.7%和10.8%;德國和法國這兩個以社會醫療保險籌資為主的國家,醫療總費用分別占GDP的10.4%和11.0%,而主要通過稅收籌資的國家,如英國和瑞典,醫療總費用占GDP的8.4%和 8.6%。而且通過稅收籌資的國家,醫療費用增長較其他方式籌資的速度低。
在健康績效上(按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排名),英國和同樣以公立醫院為主的法國,健康績效都高于德國(法國第4,英國第24,德國第41,美國第 72),但英國在健康公平性和成本控制方面都優于法國(英國公平性第2,成本比法國低GDP2個百分點)。而在這幾個指標上,又都明顯高于以商業保險為主的美國。
誤解二:全民免費醫療會導致“供給不足”“資源動用能力低下”“排隊”
實際上,醫療資源是要分類的,對健康作用最大的是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醫療等。英國體系為了控制成本,恰恰把更多最優質的資源配置到這些具有公共服務性質的領域,使得整體效率更高。
比如,很多人批評英國要“排隊”,但這是僅僅針對那些可以擇期手術的慢性病。對于急救,不僅不需排隊,而且醫院會根據病情輕重緩急提供服務,使得在醫學上最需要就診的患者最優先享受服務,這種“排隊”比“錢多者先得”是更加科學的資源配置方式。醫療服務的首要目標是“NOharm”,即適度治療,對癥下藥,而不是服務提供得越多越好。
另一個數據是,OECD國家中,0-4歲年齡組兒童的醫療衛生支出最高的三個分別是英國、西班牙、奧利地三個實行國家免費醫療的國家,但這些國家成年人的醫療衛生支出低于其他國家,尤其是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醫療衛生支出更低。這說明,英國模式下,對兒童的預防等工作非常重視,所以節約了成年之后的醫療費用。
誤解三:全民免費醫療會導致“財政不堪重負”
實際上,英國是發達國家中醫療總費用較低的,其醫療總費用低于法國和德國,更低于美國。原因就是,通過政府調控,避免了醫院出于自身利益,提供不必要的過度服務,節約了交易成本。把資源都用在了最需要的地方。英國衛生總費用
如果沒有免費醫療,依靠個人支付和保險,這些費用也總要落在患者身上。而理論和實踐都證明,由國家對公立醫院集中支付的方式,比保險依靠事后報銷的方式更容易控制成本,也更容易對醫院進行監管。如果真的“不堪重負、民怨沸騰”,驕傲的英國人會把NHS放到奧運會的中心嗎?
誤解四:全民免費醫療導致醫生沒有積極性。
實際上,英國的醫生拿的不是固定工資,而是根據績效考核拉開差距。績效考核的主要內容,是患者的滿意度、健康狀況、成本控制能力等。比如,英國社區的吸煙率、肥胖率等,是作為醫生的考核指標的,這樣有力的導向,使得醫生必須以患者利益最大化為導向。
另外,醫生的平均工資明顯高于社會平均水平,在這種穩定的收入下,醫生就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學術、提高技術上,而不是每天為了養家糊口而疲于奔命。
“全民免費醫療”已經成為英國的意識形態,成為英國國家形象的象征。無論經濟、政治如何變化,誰都不敢挑戰這個理念。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撒切爾夫人進行激進的私有化改革,也絲毫不敢觸動全民免費醫療。雖然英國人總在討論如何進一步改進NHS,進一步縮短排隊時間、提高患者選擇權,但是極少有人認為應當廢止這種制度。
這充分說明,免費醫療是符合醫療衛生規律的,是得民心的,是可持續的。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向英國模式靠攏。諸如德國的默克爾總理在上臺之后,把醫療改革實為首要任務,以向英國模式靠攏作為改革的方向;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在競選中就提出要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泰國前總理他信一手推動的“30銖看百病”計劃是其贏得中下層選民的重要砝碼,所有國民只需支付30泰銖(約合6人民幣元)掛號費,就可以享受除了器官移植等高端服務之外的所有基本醫療服務。中國以世界第二的經濟總量,完全有能力實現醫療衛生體系的跨越式發展,直接實現這種最科學的醫療保障模式。
三年醫改,已經向成功邁出了一大步。隨著公立醫院改革的加快,回歸公益性,希望下一次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人也能自豪地展示中國特色的“國家醫療服務”!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 李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