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最應參與醫療器械創新
據了解,目前心血管領域的醫療器械新技術大部分出自以色列。在這個僅有800萬人口的國度中,與醫療器械創新相關的公司超過了800家,一年一度的國際心血管創新大會是公司與臨床醫生、投資商相互尋找合作機會的重要時機。
在醫療技術創新的設計、研發、臨床試驗、上市后效果評價環節中,臨床醫生分別扮演著臨床需求的提出者、技術發明者或協助者、臨床試驗的執行者、使用者的角色。“事實上,醫生最應該參與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因為醫生是真正知道臨床上最需要哪些醫療器械的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霍勇說。
臨床實踐好的醫生參與醫療器械創新
反觀我國,近年來雖然經濟發展迅速,但醫療技術創新能力較弱。如心血管治療領域,支架、瓣膜、封堵器等醫療器械均發源于國外,難以滿足臨床和市場需求。現有技術研發多是企業和投資者的市場行為,臨床醫生參與甚少。大多數醫生僅著眼于最后一個環節,少數人參與臨床試驗,涉及設計和研發的寥寥無幾。
雖然醫療器械的創新不是臨床醫生的任務,但是,醫學理念、工程技術和投資資本是醫療創新的三大要素。“醫生帶來新想法,企業努力將想法變成產品,投資方則提供資金支持”。一位醫療器械公司的管理者和霍勇的觀點不謀而合。
客觀來說,中國的臨床醫生們很忙,不可能大家都來做這件事情。但是,恰恰就需要一些臨床醫生中的代表,一些有頭腦、有能力的人,也有時間和機會做這個事的人去進行的創新。因此,霍勇表示,這些醫生一定是在一個很好的臨床實踐的基礎上,來開展相關的一些工作。當然,如果主體臨床工作沒做好,卻去開展醫療器械研發,這個路就歪了,我們不鼓勵所有人都做。更多是一小部分人,在本職工作做好的前提下開展。哪一部分人來做這個工作?這部分人一定是在實踐當中產生的,而不是人為地規定誰可以做,誰不能做。
醫療
霍勇說,“我們要鼓勵中國的臨床醫生參與進來,不參與的話,你永遠做旁觀者。只是看人家研發的醫療器械水平很高,我們自己永遠是局外人,如同別人開汽車一樣,自己從來不清楚汽車內在機制”。所以,醫生積極深入的參與醫療器械研發,另一方面,可以促進醫療器械技術的創新;另一方面,醫療技術需要結合的東西很多,醫生除了要清楚患者具體病癥以外,還需要了解更多,比如球囊需要與材料學、計算機影像等結合起來。
中國醫生參與的創新阻力
除了沒有時間外,還有哪些客觀因素使中國醫生沒有積極參與到醫械創新中來呢?霍勇的看法是,談到中國醫生創新的不利因素,客觀上講,應該從我們自身找原因,從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找原因,尤其是我們相對死板的醫學教育體系。創新從來不是醫學教育的形式之一,總是告訴大家一定要有常規,什么都按照常規做,超過常規就不對。國外的創新環境也并非一開始就很棒,只是嘗試后并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再逐漸產生了比較好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中國的創新環境已經比以前好多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醫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是非常重要的,當然,其他的條件也需逐步完善。“關于創新,我個人認為應當更多的鼓勵臨床醫生來做,而不僅僅是停留在簡單的拷貝。”霍勇說。
關于霍勇
霍勇,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會長、衛生部醫政司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技術管理專家工作組組長。長期從事心內科醫療、教學及科研工作,對心血管疑難、重癥的診治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和嫻熟的技能。

相關閱讀
- 國家開會,大力支持醫療器械創新2024-12-09
- 多地密集推進,醫療器械創新支持政策迎爆發期2024-11-20
- 醫療器械審批改革深化 專家預測行業龍頭將出現在這些區域2018-07-05
- 國家明確:5大類26小類醫療器械重點發展2016-07-27
- 以色列醫械創新的啟示201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