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寒冬又來 醫藥創新融資會崩盤嗎?
“赴港上市”成了2018年以來創新藥市場的熱頻詞。生物醫藥創新企業陸續走完了風險投資過程,開始了在二級資本市場的發力,但他們同時也在二級市場“遇冷”,說明香港資本市場對這類創新藥企業估值并不認可,印證了此前一直在討論的創新藥投資泡沫的存在。
從整個大環境來分析,在今年金融去杠桿和貿易戰背景下,資本市場寒冬已經全面到來。2018年上半年,基金募資與退出均不理想,清科半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外創投機構募集的可投資于中國大陸的資本量同比下降44.1%,2018年上半年VC退出交易量同比下降64.8%。據媒體報道,易凱資本CEO王冉曾預測,2018年下半年流入一級市場的資金將出現斷崖式下跌,至少減少50%~60%,甚至可能達到70%~80%。而這一波資金源寒冬才剛剛開始。
“最近我們聽到很多有良好過往投資業績的知名基金,募資也遇到了困難。就連BAT在投資上也正在變得越來越謹慎,你可以想象市場是什么樣子。”易凱資本CEO王冉在6月中旬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這個背景下,港交所上市新規頒布以來,一大批產品處于三期臨床或上市前期、建廠房、市場銷售團隊等急需資金的生物醫藥企業赴港上市,期望在二級市場募集資金。而他們也將接受香港資本市場的全面考驗。
“只有當潮水退了,才知道誰在裸泳。”過去創新藥估值泡沫有多大?香港資本市場真的是創新藥企業的溫床嗎?接連破發的情況下,企業該如何應對?新藥投資能否持續熱度?
1.從“過熱”到“遇冷”
截至8月13日收盤,歌禮制藥市值為116億港元,股價相比于發行時的14港元下降了26%。百濟神州發行價108港元,截止今天收盤價99.95港元,下跌7%。
而就在一年前的2017年,醫藥投資基金對創新藥的追捧還處于前所未有的高度。
首先,醫藥產業在全行業投資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子行業中,又以生物技術投資數量和投資金額最多。在產業政策的加持下,敏銳的資本家迅速嗅到未來的“錢”景與趨勢,再加上貝達藥業和再鼎醫藥的成功上市,使投資人看到了創新藥投資退出的可能性,于是曾經擁有強大的盈利能力、備受資本追捧的“中國神藥”變得鮮有,而創新藥卻成為所有醫藥投資機構的標配。
2017年,“健康中國”戰略的全面實施也必將改變醫藥行業的整體地位。其中一個印證就是“國家隊”的出現,其投資金額大、投資集中于中后期、投資人多擁有醫藥專業背景,出手的項目一般被認為是產業發展的風向標,這攪動著整個醫藥投融資市場。而“投資泡沫”一詞也因此而來,部分業內觀點認為,醫藥投融資市場部分標的相較于海外市場本就價格虛高,而國資對價格不敏感,使本就存在的泡沫進一步擴大。
景旭創投CEO、創始合伙人錢庭梔曾舉例道:一個醫療器械項目進行了再融資,產品在今年剛剛拿到上市許可,按照國內現有市場規模估算,市銷率估值已經超過200倍。夏爾巴投資管理合伙人、H50理事蔡大慶也曾在一次公開會議上說:“原來很多國外創新藥公司,來到中國就是來著,國內很多風投給的價格很高,很有錢。”
但也有觀點認為,短時間內狂熱的投資對于一個產業的繁榮和發展,也是直接的推動因素。在十幾年前,由于中國風險投資機構少,創新藥得不到風險投資的支持,發展舉步維艱。如中國最早一批創新藥“今又生”、恩度、安珂瑞都沒有風險投資的參與。而在政策、人才、資本的共同加持下,這樣的情況已經得到了改善,蔡大慶說,“即使是在2018年資金收緊的情況下,醫藥產業資金仍然非常有實力。因為前兩三年中國流動性泛濫情況下資金很多。”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因素是中國創新藥市場獨特的估值體系。在以往,與高度成熟的歐美市場相比,中國創新藥類型、上市時間、醫保因素導致的上市后放量使得國外估值體系在中國市場格格不入。
相較于A股市場相對較高的估值溢價,港股市場作為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更偏向于價值投資,低估值是港股醫藥板塊常態。2016年,A股市場靜態市盈率約在40倍左右,而港股市場2016年靜態市盈率在21倍左右。這也能解釋為何當下的創新藥企業在港股市場遇冷。
2.未來熱度能否繼續?
可以肯定的是,2018年創新藥依然是醫藥投融資最重要的投資主線,熱度不減。但角逐戰場儼然已經由一級市場變成了二級市場。
CDE數據顯示,我國自主創新藥申報數量在2003年~2006年達到第一波小高潮,2013年以來開啟了第二波申報高潮,從臨床進展來看,2018~2020年會有10~15個自主創新藥陸續上市,2020年之后再次迎來產品上市潮。
對于二級市場來說,產品上市以及真實的盈利能力是投資者最看重的因素,這考驗的是企業方方面面,不僅包括在研管線的臨床價值和銷售潛力,還包括團隊、銷售、管理等。
按照美國成熟市場的發展規律,市值80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藥企如輝瑞、諾華、羅氏、默克、艾伯維等均為創新藥企,這14家創新藥企占到美股制藥板塊市值的69%。而仿制藥企的市值存在天花板,市值最大的邁蘭僅有200億美元的市值。
由此可見,從大勢所趨的角度去看,創新必然是整合的行業的未來,而中國新生的創新藥企則有可能彎道超車成為世界級藥企。
目前,從中國醫藥企業的發展狀態來看,優質企業分為兩級,一級是以恒瑞、科倫、中國生物制藥、石藥集團為代表的傳統工業企業,其以創新為目標,不斷加碼,逐步構建自己的頭部企業實力,由此也受到資本市場的親睞,獲得高市值的加持。
另一級則是以歌禮藥業、信達生物、百濟神州等為代表的新生代創新藥企,其以創新研發為起點,不斷實現突破,由此獲得一級市場的認可,給予高估值認可。
但說實話,對于以創新為主打的傳統工業企業,燒的是自己的錢,即使項目失敗對于整個企業并不能造成巨大的傷害,而且即使項目失敗,現有的產業依然支撐其進行新的創新布局。然而,對于還未上市新產品的新生代創新企業而言,能否推出第一個創新產品無疑十分重要,但是這其中的風險十分大。
截止目前,眾多創新藥企成立,眾多海歸歸國創業,巨量資金涌入,創新藥企的估值不斷被推升,但是我們并未看到有企業失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被包裝的項目,被擊鼓傳花式傳向下一輪的投資者,顯然,在創新藥的邏輯中,這并不是正常的事情。
現在,資本突入收緊,好項目自然會浮出水面,繼續獲得更多資金,但是有些項目也許在這個冬天因為資金的短缺,走向崩盤。“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在投資寒冬來臨之際,筑墻、積糧是最為重要的事情,此時誰能夠拿大更多的融資就能夠在贏得在未來獲勝的機會。
那么,對于現在來說,國內新藥投資股指是否普遍高于國外同類項目,是否有嚴重泡沫?在去杠桿的影響下,未來幾年的新藥投資是否能持續熱度?港交所新規對國內創新藥市場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幾何?這是目前需要創新藥企需要考量的事情。
【來源:E藥經理人 】

相關閱讀
- 14類耗材,最低價聯動2024-11-27
-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03-12
- 二三類醫療器械實名制,再擴圍!2023-07-27
- 國家六部門發文,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2023-07-26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