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紡織品產業:創新要求迫切
日前,“2012年中國國際非織造布論壇”、“2012年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相繼在紹興、上海舉辦,從而將醫用紡織品產業發展問題推上業界議題的風口浪尖。
新材料吸引眼球
“目前,新型醫用紡織品產業正以10%以上的年增長率快速發展。天然抑菌纖維、水溶性紗布等新材料的出現,使醫用紡織品的質量和功能不斷提升。它們以抗水、抗血、抗酒精、抗菌、可降解等特點,正逐步替代傳統醫用紡織品原料。”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會長李陵申表示。
在全球業界,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是僅次于法蘭克福產業用紡織品展覽會的世界第二大產業用紡織品展。本屆展會吸引了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443家企業參展。展會首次設立了創新產品展示區,集中展示了46家企業的200多種創新產品。
醫用紡織品是產業用紡織品六大重點領域之一。在本屆展會上,醫用紡織品參展企業數量并不算多,但他們憑借新材料、新工藝,依然成為展會上的亮點。例如,以殼聚糖為原料生產的天然抑菌纖維、以植物纖維素為原料生產的水溶性紗布、采用新型干法紙技術生產的各種無塵紙,以及采用各種新材料、新技術生產的口罩、防護服、手術巾、手術包、滅菌包布等產品,吸引了眾多專業觀眾。
“由于殼聚糖帶正電荷,用其生產的止血棉、紗布、繃帶、敷料貼等能主動吸引帶負電荷的血小板,使血小板堆積形成暫時性松散栓子,從而有助于快速止血;其用于燒傷、植皮、切皮部分的保護,能夠在傷口與敷料間形成濕潤的凝膠體保護層,可促進傷口愈合。此外,由于殼聚糖具有較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可降解性,因此它還可用于生產可吸收縫合線、醫院病號服、醫生手術服等。”目前國內規模化生產殼聚糖纖維的企業——山東華興紡織集團采用海洋生物材料蟹殼自主研發出純殼聚糖纖維,企業負責人在展區向觀眾介紹了殼聚糖纖維的應用前景。
創新要求迫切
醫用紡織品是用于醫療、防護、保健及衛生用途的紡織品,它是紡織學科與生物醫學學科相互交叉的領域,是產業用紡織品中科技含量高、創新要求迫切的一類產品,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李陵申談到,近年來,隨著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出現,醫用紡織品產業規模迅速提升。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醫用紡織品在我國市場的認知度和消費量不高。正因如此,國內醫用紡織品消費潛力巨大。
在李陵申看來,推進新型醫用紡織品產業發展,一方面需要國家政策助力,將臨床急需的醫用紡織品納入醫保范疇,建立和完善相關標準;另一方面,需要行業提高研發創新水平、加強與其他相關行業的合作,以不斷提高產品的性能和功能,如產品的抗病毒能力、可降解性以及無害化后處理技術等。
非織造布產業高端不足
目前,醫用非織造布產品已成為國際上紡織品深加工企業的主要發展方向。世界各國對醫用非織造布產品的開發正在提速,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均不惜投入巨資進行研發。
醫用非織造布產品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醫用非織造布制品,如手術室用無菌手術包,醫用紗布、膠帶,醫用止血球,手術衣,防護服、鞋帽等。另一類是人造骨骼、人工關節、人造器官、人造皮膚、外科手術縫合線等高檔產品,它們因科技含量高和利潤可觀而成為發展重點。但是,高端產品目前我國基本依靠進口,國產品種和數量都很少。
在“2012年中國國際非織造布論壇”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表示,作為我國紡織工業新的增長點和調整的重點,產業用紡織品越來越受到行業重視。其中,非織造布在產業用紡織品中占比很大,因此,推動我國非織造布行業發展至關重要。但是,目前我國非織造布行業在技術進步和規模發展上不平衡。
“歐美醫用非織造布消費占全球該類產品消費總量的2/3,而中國的消費量很低。但是,亞洲是世界非織造布加工中心,因此,市場潛力巨大。”全球第三大非織造布企業、美國PGI公司亞洲區高級市場總監沈煒總結出歐美醫用非織造布市場給中國市場帶來的四點啟示:一要重視對感染性疾病的控制和預防;二要健全產品標準和法規;三要健全醫療保障系統;四要注重紡粘、紡熔非織造布技術發展。
李陵申也表示,我國醫用非織造布低端競爭激烈,而高端發展不足,產業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提高產品利用效率,解決回收處理等問題,并進一步拓展新興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