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醫院信息化不能動輒推倒重來
三套系統互不相通
“一家醫院,三套系統互不相通,院區間要連接,還得專門做結口……”據平陰縣人民醫院院長李太恭介紹,當前醫療信息化,從三級大醫院,到二級縣醫院,設備、人力,每家投資都很大,就其內部運行的單個系統來說,可能都是一流的,但相互間信息卻不能互通、數據不能共享,規模大、投資高、效果并不好的問題突出。
“很多醫院把買軟件等同于買設備,軟件運行出現問題馬上更換新的,將老軟件所有信息一并拋棄!“省內一位信息化專家舉例,省內某大醫院,中心院區一套系統,兩個分院區又各上一套系統,手術麻醉又上了二套不同的系統,而且各系統相互割裂。
對原來用的系統不滿意,一個不好,就再換一家公司、買一套新的,或者是貪圖起初廠家的“免費用”,沒想到維護還得給錢,甚至根據領導喜好買,有的醫院已經淘汰二、三批系統了,但往往是“看著好,用起來不行“,導致整個信息系統一塌糊涂。
醫療信息化是個“短期投資、長期見效、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更應講究“流程“,不能動不動就推倒重來。這位專家認為,這好比是一顆大樹出了問題,若連根拔起修修剪剪,再栽回去,恐怕十有八九樹就活不成了。
同一個問題 說過三遍都沒解決
“同一個問題,跟軟件公司的人說過三遍都沒解決!“省城某三甲醫院護理部副主任許莉對幾年前的經歷仍不能釋懷,臨床需要編制一份護士電子排班表,先是跟一位工程師講了一遍,過了些日子沒有回音,再找,就又讓給另外一位工程師講;過了很長時間催促,得到的答復是“又換人了”,只好再來講一遍……
醫療機構與軟件公司能否“友好相處“也是困擾醫療信息化的難題。據省遠程醫學中心副主任張喜雨介紹,前些年,醫院信息化蓬勃發展,需求膨脹太快,很多軟件公司人員數量、技術能力水平都沒能及時跟上市場需求、服務沒跟上,針對臨床的一些需求,關鍵時刻沒能及時解決,日久天長,小問題積累、放大成了大問題。
雙方“搞醫的不懂計算機,搞計算機的不懂醫院流程”的專業局限導致摩擦和分歧。一旦臨床需求需要工作量較大,軟件公司就可能會提追加費用的要求,而這時往往會出現:醫院認為“合同之內的錢付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又讓‘加錢’”;軟件公司認為“再投入人力、物力,還不知能否再拿到錢。“如果雙方一旦到了”干多少活,給多少錢“的地步,合作就很難維持。
系統軟件的研發需要雙方的深度溝通、理解與磨合;公司服務理念,人力、速度、效率都很關鍵。
信息化技術 讓醫院實現精細化管理
醫院信息化建設必須是院長的“一把手”工程。李太恭認為,首先要有高效的協調機制,保證各項業務、所有部門的整體配合與調整,不僅要解決點的問題,而且要解決多條線的問題,絕不能“管理醫療的院長,管不了財務”。
“人管人,不如制度管人、機器系統管人!”李太恭介紹,醫療信息化對醫院內部管理是種挑戰,原來是經驗型、粗放式的,現在要自己跟自己上約束,人的觀念轉變很難,需要院長強力推行。患者辦理住院手續,原來住院窗口手工填寫,往往只填上姓名、“鉤”個性別,就“過去”了;現在姓名、姓別、年齡、家庭住址、身份證號碼、聯系電話等十幾項內容填不全、差一項就過不去;首次病程記錄8小時內完成,根據規范設置,不及時完成,系統就產生不不良記錄上傳。
“用信息化解決原來人工根本無法實現的管理目標!“李太恭認為,要實現醫院精細化管理,不依靠信息化手段支撐根本不可能,而且早做早受益。
“超長(超過30天)住院:全院有7人,2月28人;排前五位的病種為:腦挫傷、腦出血、慢性腎病、化療、急性消化道疾病;門診抗菌藥物使用分析,藥占比增加的前5個科室,達35%……“在平陰縣人民醫院業務副院長尹燕東的辦公室電腦里,各種臨床質控數據一目了然,為分析醫生的行為提供了全程實時監測。

上一篇:2014年移動醫療六大趨勢
相關閱讀
- 大數據構建各地醫療機構競爭新格局2014-04-09
- 華康:藥房自動化是未來趨勢2012-11-21
- 醫院信息化建設促進移動醫療設備行業的快速發展2012-10-11
- 政策持續給力 醫療信息化前景可期2012-08-24
- 醫療信息化企業面臨的六大誘惑201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