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女外陰陰道炎72例臨床診治分析
[關鍵詞]:幼女外陰陰道炎,臨床診治分析
外陰陰道炎是一種外陰和陰道組織的炎癥,可由多種原因引起,是青春期前女性最常見的婦科疾病①。由于病因較多,而且幼女是一組特殊人群,所以在臨床診治過程中有一定困難?,F將72例幼女外陰陰道炎的診治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本院門診和住院治療的幼女外陰陰道炎72例,年齡6個月~10歲。其中0~2歲9例,3~6歲32例,7~10歲31例。病史中可能有關的易發因素見表1。所有患兒均否認遭遇性侵犯。表1 幼女外陰陰道炎易發因素(略)
1.2 臨床表現
0~2歲的患兒多因家長發現外陰發紅、潮濕就診,3歲及以上的患兒一般多有外陰不適、疼痛、瘙癢或尿痛、排尿時燒灼感的主訴及發現內褲污物,但有7例由于分泌物帶血或陰道流血求診。檢查時可發現外陰、陰道口或尿道口充血、水腫,有的可見抓痕,陰道分泌物可以看不到,但大部分患兒可觀察到陰道口白色、黃色、黃綠色,帶血絲或膿血性的分泌物。
1.3 實驗室檢查
所有患兒均行陰道分泌物細菌培養和常規顯微鏡檢查:找白細胞、紅細胞、膿細胞、上皮細胞、念珠菌、滴蟲或寄生蟲。鏡下見膿細胞和檢查時發現陰道口有膿性分泌物同時行淋球菌、支原體、衣原體培養。檢測出陽性病原體22例,陽性率30.56%。病原體檢測結果見表2。表2 病原體檢測結果(略)
1.4 治療結果
在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減少摩擦的基礎上,針對病原體給予敏感抗生素治療,并積極治療合并癥(如股癬)。外用洗劑一般選用純中藥治劑,以坐浴為主。大部分患兒經治療7~14d后癥狀完全消失,但有11例患兒癥狀持續存在。其中7例主要表現為外陰不適、瘙癢,查體見陰道口和尿道口充血,伴或不伴水腫,陰道分泌物極少或無,陰道分泌物或陰道灌洗液致病菌培養陰性。這些患兒就診前均有各種外用洗劑使用史,停用所有治療后癥狀消失。還有4例患兒經肛腹診和超聲檢查發現陰道異物,2例經肛診推移法①取出為鈕扣,另2例由于懷疑為陰道惡性腫瘤而在全麻下用外徑0.64cm的宮腔鏡檢查后取出異物,1例為塑料跳棋的棋子,另1例為塑料水彩筆的筆帽。異物取出后予以陰道沖洗7~9d癥狀即消失。
2 討論
由于陰道和肛門距離很近,缺乏具有保護作用的陰毛、陰唇脂肪墊,并且缺乏雌激素的作用,青春期前女孩是外陰陰道炎相對的高危人群②。本觀察中病原體檢出陽性率僅為30.56%,提示在幼女中以非特異性外陰陰道炎較常見。而檢出陽性的病原體以腸道病原體和呼吸系統病原體為主;雖然國外某些學者認為有些微生物在正常幼兒陰道亦可檢出,故培養陽性病原菌是否是引起臨床癥狀的真正原因仍要進一步探討③,但保持外陰清潔、干燥是治愈外陰陰道炎的前提;不良衛生習慣是發生本病的主要原因④,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本病的關鍵。
另一方面,近年來由于成人性病不斷增多,并可通過胎傳、性接觸等方式傳播,所以有些家長過于注意幼女的外陰清潔。本組10例患兒的母親曾有淋病、解脲支原體、真菌感染,這些患兒就診前均有外用洗劑史,但陰道分泌物病原體培養均陰性。對這些患兒使用預防性的外陰坐浴是不可取的,而且有些外用洗劑,可損傷幼女的外陰皮膚和陰道粘膜引起損傷性外陰陰道炎。另外,有些青春期前女孩由于卵巢功能開始活化,在體內雌激素的影響下出現生理性的白帶增多,分泌物表現為漿液性、黃白色、無刺激、無異味,內褲可有黃棕色污斑①。所以對幼女外陰陰道炎分泌物特征的觀察很重要,對分泌物檢查前應避免不必要的醫療干預。分泌物多的可用鹽水濕潤的棉拭子直接收集,分泌物少的可用注射器將鹽水注入陰道后收集陰道灌洗液,對尿路刺激癥狀嚴重者同時行尿液常規檢查或尿培養。
念珠菌感染在初潮前女孩并不常見,除非伴有高危因素②,本組中檢出陽性的病原體中有2例是白色念珠菌,其中1例經常使用一次性紙尿褲,另1例因患腎病綜合征長期服用糖皮質激素。感染可能與這兩種易發因素有關。還有3例分別檢出滴蟲、加德納桿菌、支原體,這3例均無直接性接觸史和性虐待史,可能由于密切接觸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而被間接感染的。所以在幼女外陰陰道炎的診治過程中對易發因素的評價也是相當重要的。
【參考文獻】
1 楊冬梓,石一復,主編.小兒和青春期婦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87~102.
2 郎景和,向陽,劉俊濤,主編.婦產科急診學診斷和處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7~321.
3 Stricker T,Navratil F,Sennhauser FH. Vulvovaginitis in prepubertal girls.Arch Dis Child,2003,88:324~326.
4 曹澤毅主編.中華婦產科學.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202~12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