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聯帶器妊娠320例臨床分析
【關鍵詞】 宮內節育器 帶器妊娠 人工流產
宮內節育器(IUD)是當前避孕節育措施應用廣泛的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有效、經濟、簡便等優點,但是放置IUD后,仍有妊娠發生,現將本站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的320例帶器妊娠,原因分析如下,并提出減少帶器妊娠的預防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帶器妊娠行人工流產320例,平均年齡22~45。節育器放置年限3個月~18年,孕周6~10周。居住城鎮86例,農村234例。在縣級醫療機構放置節育器106例,鄉級醫療機構放置節育器214例。
1.2 檢查方法 行B超檢查,B超診斷儀為麥迪迅SA3200,探頭頻率為3.5 MHZ,凸陣探頭,受檢者適度充盈膀胱,取仰臥位,于下腹正中恥骨聯合上緣腹中線探查,向左右兩側適當移動探頭,以觀察子宮位置、大小、形態及子宮內回聲,確診宮內帶器妊娠。
1.3 診斷標準 B超確診宮內有妊娠囊,妊娠囊的位置可因IUD在宮腔內的各種異常而位于IUD的上方、旁側或下方。子宮縱切面,自宮底外緣至宮頸內口做一連線,如果IUD上緣在此連線的中上1/3以上,并與宮底外緣有一定的距離,認為IUD在宮腔內的位置是正常的;如果IUD上緣在此連線的中上1/3以下,認為IUD位置下移;正常IUD顯示聲像圖發生改變,認為IUD變形。目前,常見帶器婚娠的IUD有圓形、宮腔形、T形、條形(吉妮環),聲像圖:子宮縱切面顯示宮內強回聲光條、光帶,后方有聲影,橫切面可顯示圓形、三角形或T形的強回聲。
2 結果
2.1 帶器妊娠者IUD的位置、種類 320例帶器妊娠者均取出IUD行人工流產術。經B超及手術證實,金屬圓環176例,占55%;Tcu47例,占14.6%;母體樂48例,占15%;宮形環41例,占12.81%;吉妮8例,占2.5%。IUD位置正常92例,占28.75%;IUD下移203例,占63.44%;IUD變形25例,占7.81%,主要為IUD倒置或橫斜位,多不見尾絲,取器有難度。320例帶器妊娠IUD類型
2.2 帶器妊娠發生時間 320例帶器妊娠者中,帶器時限1年內76例,占23.75%;第2年80例,占25%;3~8年116例,占36.25%,大于9年48例,占15%。哺乳期置器102例,占31.88%,人工流產術后置器38例,占11.87%;月經干凈后置器180例,占56.25%。 320例帶器妊娠發生的時間
2.3 IUD下移妊娠發生時間 320例帶器妊娠者,IUD下移203例,其中哺乳期置器69例,占33.99%,人工流產術后置器25例,占12.32%,月經干凈后置器109例,占53.69%。見表3。表3 203例IUD下移妊娠發生的時間合治療,有利于他們的結核涂片轉陰,減少感染率;呼吁臨床醫生要積極對患者開展藥敏檢查,早日發現耐多藥菌株,為鎮江地區甚至是全國耐多藥結核工作做好調查防治樣本。
2.4 剖宮產及IUD位置情況 320例帶器妊娠者中有剖宮產史80例,占25%,其中IUD位置正常12例,占15%;IUD位置下移67例,占83.75%;IUD變形1例,占1.25%。
2.5 隨訪 320例帶器妊娠者中,能定期隨訪98例,占30.62例;未隨訪52例,占16.25%;不能定期隨訪170例,占53.13%。
3 討論
3.1 帶器妊娠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1 帶器妊娠與IUD類型有關 IUD的類型與妊娠率有密切關系[1],本研究資料帶器妊娠金屬圓環176例,占55%;Tcu 47例,占14.69%;母體樂48例,占15%;宮形IUD 41例,占12.8%;而吉妮環8例,占2.5%。由此可見,新型宮內節育器避孕率高,應推廣應用。
3.1.2 帶器妊娠與IUD在宮腔內位置有關 IUD在宮腔內移位是導致避孕失敗原因之一,B超監測IUD的位置彌補了X線檢查金屬環位的不足,可直視下觀察IUD與宮腔的關系,特別對無放射顯影性能的IUD具有更重要意義。本組資料中,IUD下移妊娠203例,占63.44%;IUD變形25例,占7.81%。由此可見,IUD在宮腔內移位是導致避孕失敗的重要原因。
3.1.3 帶器妊娠與放置IUD技術有關 根據隨訪資料發現置器后1年內帶器妊娠76例,占23.75%,分析除與子宮情況有關(如子宮內口松弛),還與放置技術有關:(1)操作技術不熟練或初學者對子宮大小,位置不清[2],因懼怕放置過深導致子宮穿孔,以致未將IUD送入子宮底部。(2)IUD型號選擇不當,型號偏大可刺激子宮收縮,使IUD位置下移,IUD偏小可導致IUD下移。(3)放置金屬圓環時,將IUD送到宮底放置叉輕輕退至子宮內口處,應再推環的下緣,使IUD保持在靠近宮底部的位置。(4)放置母體樂和T型IUD時,IUD放置宮底部,應等待片刻后再抽出放置器,使通過宮頸口變形的IUD復原或在套管中的橫臂復原。(5)放置吉妮環時,應在月凈干凈1~3 d內放置,此時子宮內膜薄,確保IUD頂端的線結插入子宮肌層。(6)放置帶尾絲IUD,剪尾絲時,剪刀應銳利,應看清確已剪斷尾絲,才退出剪刀,避免尾絲未完全剪斷,退剪刀時將IUD牽拉下移。
3.1.4 帶器妊娠與IUD放置時期有關 (1)與哺乳期置器有關。本資料中哺乳期置器102例,占31.88%,產后42 d以后哺乳期婦女及時采取行之有效的置器措施,效果顯著,但是由于哺乳期子宮較小,停止哺乳后子宮逐漸恢復正常,因而IUD與子宮大小不成比例,相對型號偏小,使IUD降至子宮下部而導致妊娠,本資料中哺乳期置器第2年IUD下移導致妊娠22例,占31.88%。(2)與人工流產術后放置有關。本研究資料人流術后置器38例,占11.8%,早孕流產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使子宮變薄,質地變軟,肌層的致密度與韌性都不及經后子宮,置入的IUD很可能因其改變及與宮腔不相匹配導致IUD下移,本研究中IUD下移帶器妊娠,有25例,占12.3%,是人工流產術后放置的。
3.1.5 帶器妊娠與帶銅IUD有關 本研究中帶銅IUD有Tcu、母體樂、宮形環、吉妮環共144例,占45%。目前國內推廣使用帶銅IUD,增強了避孕效果,但因銅對子宮內膜的影響[3],使月經明顯增多等原因導致IUD下移,造成帶器妊娠。
3.1.6 帶器妊娠與疤痕子宮有關 本研究資料有剖宮產史80例,占25%。由于剖宮產術后子宮粘連于腹壁下,宮體位置上移,使子宮下段拉長,形成特長宮頸,不能將IUD置入宮底部,導致IUD下移而造成帶器妊娠。
3.1.7 帶器妊娠與隨訪次數有關 放置IUD后定期隨訪的時間應為1、3、6、12個月各隨訪1次,以后1年1次,隨訪服務是落實避孕節育措施,提高服務質量和贏得群眾滿意的關鍵環節,隨訪中如發現IUD移位、脫落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非意愿妊娠的發生。
3.2 帶器妊娠預防措施 (1)積極向群眾進行新型IUD的宣傳、咨詢,推廣新型IUD的使用。(2)施術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加強技術培訓,對技術要精益求精,嚴格執行節育手術操作常規,術時力求穩、準、輕,講究手術質量,不盲目追求速度。(3)根據育齡婦女自身條件,置前不僅要測量宮腔深度,還要測量宮腔橫徑,了解各種IUD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環型及大小,宮腔深度大于9 cm,不宜放置或者應選擇吉妮IUD,詳細了解病史,嚴格掌握適應癥、禁忌癥,術后受術者進行B超定位,以了解IUD位置是否正常。(4)哺乳婦女在停止哺乳后2個月B超應定期觀察子宮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問題。(5)放置IUD術后應遵醫囑復診,按1、3、6、12個月,各隨訪1次,以后每年1次,以B超檢查較為準確,發現下移,變形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對不適于采用IUD的婦女,應改用其它避孕措施,不應強求一種方法或一種IUD。
【參考文獻】
[1] 董光華,汪蓉芬,華曉梅,等.4種新型宮內節育器使用5年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1997,7(6):247.
[2] 王禮章.宮內節育器異位10例[J].使用婦科與產科雜志,1990,6(2):112.
[3] 葉聯順,計 垣,李 紅,等.放置含銅宮形器,Tcu200c和圓形宮內節育器后人子宮內膜形態的比較[J].生殖醫學雜志,1995,4(2):100.

上一篇:子宮內膜和卵巢原發性雙癌
下一篇:經陰道彩超診斷異位妊娠的臨床分析
相關閱讀
- 14類耗材,最低價聯動2024-11-27
- 新一輪高值耗材集采或將啟動2024-03-12
- 二三類醫療器械實名制,再擴圍!2023-07-27
- 國家六部門發文,全國下半年帶量采購方向定了!2023-07-26
- 當國產器械玩起「高端局」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