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高端產品投資走低
低端產品在醫械出口貿易中依然具有強勁的需求
相對于新藥研發來說,醫療器械行業偏于短平快的投資形態,而且中國醫療器械領域發展相對落后,資源配置也不足,迄今還有新醫改政策對診斷領域的支持,其未來成長空間極具想象力。近年來,醫療器械市場的年增長率均在20%以上,已然深受投資者的青睞。
然而,目前中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容量僅為1000億元左右,與藥品相比僅占藥品的10%左右。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接近1:1。而且,國內醫療器械產品結構偏于低端,行業規模因此受限。
蒼天之樹亦根植于土壤。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無疑有結構升級的內在要求,但當前的條件是否成熟還需要對此進行深思。以下主要從目前國內醫療器械業態的角度分析,為業內人士提供一些參考性觀點:
產業配套落后決定,更適合走穩健之路
所謂業態,即指一個行業發展的整體規模、趨勢、結構、布局的特征。雖然目前中國醫療器械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僅出口的企業多達1.6萬家,預計2011年出口額為150億美元。但是,中國醫療器械產品基本還停留在中低端產品類別,如藥棉、紗布、繃帶、一次性注射器、彩超、X線和監護儀等,其中外資與合資公司占出口額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見,內資醫療器械企業整體狀況并不容樂觀。
雖然以中低端產品為主的產品結構廣受詬病,但是任何一個行業發展都離不開整體業態環境。中低端產品為主的業態恰恰是當前的實際狀況。如果立即上馬高端的醫療器械產品,如磁共振(MRI)、PET/CT等,并不太現實。與之印證的是,生產中低端產品的企業目前“活”得比較滋潤,而所謂的高端產品生產企業大多生存并不輕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當前國內企業的高端產品業態尚未完全形成,還不具備生產高端產品的土壤。
高端醫療器械所涉及的領域極其廣泛,對精密加工、成像、生化產品、新材料、軟件開發到資金持續投入等環節的要求都非常高。雖然是生產一種產品,實際上整個生產過程的難度并不亞于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創新。如果一些高端配件依賴進口,產品附加值將大大下降,成本優勢難以體現,甚至一些高端配件的進口還存在很多限制。因此,國內生產這些高端醫療器械會面臨“缺胳膊少腿”的局面。如果試圖突破各個瓶頸,又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現階段我們在某些高端醫療器械產品領域有所突破,但是高端產品的更新換代速度非常迅速,而且研發投入也相當驚人,往往出現的結果是,好不容易研發出來,但早已被市場淘汰,而沒有市場的支持,則無從談起后續的研發。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中國醫療器械業態環境下,走一條穩健升級之路更為合適。從中國特色的產業基礎做起,結合中國的成本、人才和市場等優勢,逐步從中低端向高端邁進。比如深圳邁瑞,其醫療器械生產多是與電子產品有關,這是因為國內電子產品通過20年的發展,已有很深的根基和基礎,產業鏈配套齊全。再加上國際市場對中國電子化產品的認可度較高,容易打開國際市場,也較容易形成競爭力優勢。以此為基礎,逐步通過合作、并購、自主創新、代工等多種形式,來謀求創新發展之路,逐步升級,最終建立中國高端醫療器械業態。一旦高端業態形成,便相當于有良好的土壤,參天大樹是自然而然之事。
對業態宏觀布局,才有助產業健康發展
業態的形成不是單一企業所能完成的,需要在上下游以及配套環節進行全面完善,形成合力,最終形成一種產業業態。目前,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以單打獨斗居多。
醫療器械與傳統的新藥研發的確不同。新藥研發環環相扣,十分緊密,有專門從事新藥篩選的,有從事臨床前實驗的,也有從事臨床試驗的,還有注冊報批、知識產權、生產外包等等。但醫療器械企業往往獨自承擔了全部的職能,包括研發、報批、生產、銷售等。而且,醫療器械方面門類眾多,企業之間的關聯性偏少。同時,由于不少醫療器械產品技術含量不是太高,容易被模仿,因此,部分企業還擔心泄密等風險。但實際上,如果以產業園區為基礎,結合當地傳統產業的一些優勢,如將一些在精密加工、模具、新材料、等方面具備深厚基礎的區域作為鋪墊,對于營造具有緊密聯系的醫療器械業態圈是相當有好處的。同時,通過上下游的協作,還可以避免產品同質化,以及低水平惡性競爭的局面出現。
目前,中國的不少地區已形成有特色的醫療器械圈,如深圳南山、江蘇常州、山東等地,這些區域的醫療器械圈已初具規模。各地不少生物醫藥產業園區也將醫療器械行業列為重點引資對象。
但是,從整體來看,還缺少對醫療器械產業業態的宏觀布局,尤其是高端醫療器械的業態構建。中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提升,不是單個企業的提升,而是整個產業鏈業態的提升,才能真正實現結構性升級。
在國際上,愛爾蘭、德國杜塞夫都是著名的醫療器械產業基地,擁有十分完善的產業鏈條,從產品設計、新材料研發、新產品研發到加工均由不同企業承擔,企業間協作緊密。同時,也會形成“一帶多”局面,即一家領頭企業帶動周邊幾十家甚至更多企業為其生產配件或代工。
目前,隨著中國迅速發展和視野的打開,我們追趕國際前沿的能力已不是問題,關鍵在于業態的建立。沒有完整的產業業態,綜合研發能力、持續創新都將成為行業發展的難題。在不少領域,我們都有類似的教訓,如單抗藥物,十年前我們與國際差距可能只有十年,但現在我們與國際差距可能是二十年甚至更長。正所謂“起個大早,但趕個晚集”。這種現象在醫療器械領域同樣值得預警。因此,政府、行業協會以及園區作為支持機構,應不僅重視高端產品的研發,更要重視業態環境的構建和引導。基礎打牢了,未來發展方可期。
對構建高端醫械業態的建議
——寧做“寄生蟲”,莫做大而全。高端醫械業態的涉及面極為廣泛,不是一家企業能夠全盤勝任的。雖然,國內醫械產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產品。但我們也看到,不少企業為國際巨頭從事代工或生產配件的工作,或通過合作取得某些關鍵技術,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當下,寧做高端產品的“寄生蟲”,以市場換技術,以成本換技術,做一些代工或配件性工作,也不宜直接上馬大型工程。拔苗助長的方式并不是好的選擇,反例即如幾年前匆匆上馬的γ刀項目。現在不少企業聲稱要研發磁共振等高端產品,而西門子、GE Healthcare等則不斷創新,同時強調大宗產品小型化,如研發小型CT等。可見,我們試圖“迎頭趕上”甚至超越,暫時不太現實。
——通過開放合作方式來培養綜合研發能力。早年很多醫療器械企業都靠“星期六工程師”發展起來的,企業缺少自主研發團隊,研發很難具備可持續性。雖然現在不少企業有自主研發團隊,但是現代企業競爭的不僅是研發能力,還有綜合研發能力。目前確實可以研發出某些高端產品,但前景并不樂觀。即使在某些關鍵環節有所突破,但在綜合研發能力、系統集成能力方面仍然是欠缺的。因此,通過開放合作來提升企業的綜合研發能力,是當前國內企業較為可行的策略。當年東軟在研發CT時也一直與Philips開放合作,借力發展。
當然,不少機構一直希望中國能自主創新或獨創性創新,試圖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醫療器械產品結構。但在業態不成熟的條件下,如果過度“獨創”,很容易成為“先烈”。
——持續創新能力。持續創新與創新的要求完全不同,持續創新的一個重要基礎是市場推動。國內不少企業往往帶著某種新技術進行創業,但是創業后,因為市場未能及時打開,缺少市場的推動力而導致持續創新乏力。在研發早期,產品可能還與國際同步,等產品出來時,已屬于淘汰性產品,無法得到市場支持,進而進入惡性循環,最終被市場淘汰。我國各行業許多關鍵性產品都是如此,如“龍芯”、自主操作系統、國產Office等等。所以,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僅要強調創新,更要強調持續創新。只有可“續航”的創新,才具有持久的競爭力

相關閱讀
-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引來多方國際巨頭2012-10-31
- 外企緊密鑼鼓加碼中國醫療器械市場2012-08-08
- 2012年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預計增長17%2012-05-18
- 2012年國產醫療器械行業發展局勢研究分析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