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醫療器械創新 國產腫瘤微創科技發力
中國腫瘤微創科技研發與應用專家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行。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范曉東、健康時報社總編輯孟憲勵、中國癌癥基金會理事長趙平以及多名國內三甲醫院知名腫瘤外科專家出席研討會,共同探討中國腫瘤微創領域科技創新模式。
研判產業發展機遇 密集落地支持政策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醫療器械的政策支持,政策密集落地,國產醫療器械迎來前所未有的新的發展機遇。
對此,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副會長范曉東提出,國家知識產權局發文明確的2018年國家重點扶持的十大產業,其中在健康產業的分支高端醫療器械中,一共有6大類醫療器械將重點扶持。
與會專家表示,國內醫療器械行業已經進入到第二個迅猛發展期。在國家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醫療器械產業作為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將得到重點支持。在政策支持、技術引領下,高端國產醫療器械進口替代將按下快捷鍵,性價比高的中國制造將對國際大品牌在全球范圍發起更強有力的挑戰。
匯聚多方能量 促進國產器械發力
隨著精準醫學時代的到來,腫瘤治療更加趨向微創、高效和個體化,并逐步成為腫瘤治療的主流方向。
微創治療從過去單一血管栓塞治療肝癌到現在的介入栓塞治療肺癌、卵巢癌、腎癌等,從超聲引導下的經皮穿刺到CT、MRI引導下全身組織器官的穿刺診斷和穿刺治療,微創治療已深入于全身組織器官、各個不同腫瘤的治療。越來越多的腫瘤病人從中獲益也給腫瘤微創器械發展帶來了發展的利好。
對此,與會專家認為,臨床醫生也應該參與到手術器械的設計中。而在百年的外科發展史當中,很多外國專家都直接參與到手術器械的創新中。近20年來,國內也陸續意識到讓臨床醫生參與到器械創造的必要性。
與會專家在交流中提出,微創外科現在走了二三十年的歷史,有很多傳統的手術器械都應該在微創的框架內進行創新。但這個創新又絕不能僅限于臨床,而是多學科合力后的爆發。
臨床一線升華出來的一些創新智慧,醫療器械企業作為橋梁,再通過材料、機械、電子、軟件,或者在聲光電相關的領域里面的跨學科組合,最終產生完整的技術解決方案,才會出現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創新成果,是未來國產腫瘤創新科技發力的關鍵。
聚焦產權保護 搭建智庫平臺
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也在本次研討會中被頻頻提起。這其中不乏有政府在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知識產權國際化政策方面的高度重視,以及隨著科技不斷快速發展,醫療器械領域不斷融合和創新過程中,一方面行業內存在大量簡單復制仿制侵權現象,另一方面又需要面臨全球范圍的競爭和紛爭。
國產醫療器械企業要走向全球、走向高端發展道路,不僅要注重研發和技術創新,更需要提高知識產權申報和保護工作水平,積極開展知識產權全球化布局。
對此,上海逸思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首席科學家聶紅林表示,逸思醫療已經嘗試將具有創新精神的臨床外科專家、來自相關科研院所的科學家、工程專家等都納入到研發團隊當中,充分了解專家在臨床一線對于醫療設備的需求,總結提煉出創新的思路和方向。
據聶紅林介紹,與國際醫療巨頭在收集了醫學專家的寶貴創新智慧后,僅支付其一筆廉價的技術咨詢費的做法不同的是,逸思醫療在產品成功研發后與專家聯合申報專利,臨床醫生作為所有發明人的第一位。在企業有了相應的經濟收益之后,讓專家參與分配利潤。
據悉,通過類似這種智庫模式的合作,逸思醫療創業到現在,開展了大量技術創新,積極申報發明專利,并實施了全球知識產權戰略布局,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目前,逸思醫療已累計申請87項專利,申請商標42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陳頤)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

相關閱讀
- 谷歌、華大等聯手構建臨床基因數據共享平臺2014-10-31
- 美國科學家用新技術幫助醫生定位腫瘤位置2014-05-05
- 3D打印技術成功造出癌細胞腫瘤2014-04-16
- 我國癌癥治愈率僅25% 過度治療普遍現象2014-03-13
- 瞄準癌細胞的芯片 麻省總醫院和強生合作將其商業化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