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技術填補醫療空白:切除腫瘤就像做胃鏡
“這項手術國內很少有醫院能做,在揚州地區,能做這種手術的醫院是絕無僅有的。”12月3日,市一院消化科主任醫師丁巖冰告訴記者,不久前,該科室運用經黏膜隧道內鏡下食管腫塊切除術為一名老年市民切除了長在賁門附近的腫瘤,手術填補了揚州市在這一領域的醫療空白。
老漢賁門長了個腫瘤
記者了解到,患者老王今年67歲。前段時間,退休在家的老王突然覺得自己腹部有一個不大不小的腫塊,硬硬的像長了個東西。“檢查后才知道,那個地方實際上根本就沒問題,倒是賁門里出了事。”據介紹,老王腹部根本沒有毛病,相反,醫生卻在他的食道跟胃之間發現了問題。
“賁門那里長了個腫瘤,是良性的,不過也存在一些危險。”丁巖冰告訴記者,腫瘤看上去雖然不大,但若任其發展下去,很有可能發生癌變,甚至會因此危及生命。最后,在醫生及家人的勸說下,老王決定做手術。
切除一個腫瘤
就像做了一次胃鏡
“相對來說,手術難度還是比較大的,發病的地方很脆弱,而且血管又比較多,一不小心就容易出事。”丁巖冰告訴記者,患者賁門處長出的腫瘤呈臥蠶形狀,跟人體的接觸面積較大,手術難度很大。
為了給老王減少痛苦,醫院不做大手術,像做胃鏡檢查一樣,用醫療儀器通過患者喉管深入病變部位,然后在腫瘤上方5到7厘米的部位黏膜上,切開一道2厘米長左右的口子,使醫療器械通過這個切開慢慢深入到病變位置,一點一點切除腫瘤。“沒啥大感覺,就像做個胃鏡一樣。”走下手術臺后,老王說道。
新技術填補醫療空白
丁巖冰向記者透露,整個手術做下來需要2個小時左右,盡管手術時間上相比于大手術并不短多少,但是手術給患者帶來的痛苦相對來說要小得多。
據介紹,若通過體外手術切除腫瘤,則起碼需要在患者身體上切出20厘米長左右的手術開口,手術的風險也會因此增加。而通過“經黏膜隧道內鏡下食管腫塊切除術”后,患者恢復非常快,術后第3天,就能下床行走了。“這種手術填補了我市在該領域的醫療空白。”丁巖冰說,到目前為止,這種手術在國內醫院少有運用,在揚州市,除了此前市一院有過一次切除食道內腫瘤記錄外,到目前為止,用這種手術方式切除賁門處腫瘤,這還是第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