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宮頸環形電切及錐切術聯合殼聚糖抗菌成膜劑治療子宮頸病變
采用LEEP刀宮頸環形電切術和錐切術聯合殼聚糖抗菌成膜劑治療子宮頸病變206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我院門診206例經宮頸液基薄層細胞學檢測(TCT)、陰道鏡檢查、宮頸活組織病理檢查診斷為宮頸病變,其中宮頸糜爛70例(合并宮頸息肉及宮頸腺體囊腫24例),宮頸濕疣5例,CINⅠ-Ⅱ121例,CINⅢ(CINⅡ-Ⅲ劃入CINⅢ)8例,原位癌2例。
1.2 治療方法 手術均在門診進行。使用UM-150A型LEEP刀于月經干凈后3-7天,行宮頸LEEP術。經陰道鏡做醋酸白及碘試驗。環形電切術用于重度宮頸糜爛、息肉、宮頸濕疣。用環形電極切除病變部位組織,邊界超出正常組織1mm。錐切術適用于CINⅠ-Ⅲ,年輕未育女性原位癌,宮頸肥大,采用三角形電極,順時針方向旋轉360°,切除宮頸管組織,錐頂深度7-16mm,宮頸組織深度7mm,邊界超出正常組織3mm,如宮頸病變范圍較大,再換用環形電極,行擴大切除宮頸組織。LEEP刀輸出功率60W,創面用球形電極電凝止血,電凝功率為30-50W。整個手術時間5-15min。切除標本常規送病理檢查,術后第一天換藥時開始隔日向宮頸創面推注1支殼聚糖抗菌成膜劑,一般用6支。
2、結果
2.1 陰道排液、陰道流血情況術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陰道排液,量不多,持續時間2周左右。
所有病例均未發生需要處理的大量陰道流血,創面脫痂出血在4-10天,平均7天,發生率10%。
2.2 宮頸創面愈合 術后1個月宮頸糜爛患者宮頸上皮覆蓋約78%。宮頸肥大者100%縮小,宮頸息肉100%愈合。術后2個月宮頸糜爛98%愈合,5例有頸管外翻,宮頸口處可見紅色息肉樣增生,突出宮頸表面。其中4例經連續使用3個療程殼聚糖抗菌成膜劑治療后逐漸好轉,觀察6個月、1年TCT復查均陰性,僅1例無效者用小環形刀修復。術后無一例宮頸狹窄,無一例宮頸口粘連,均正常來月經,經量基本正常。
2.3 切除組織病理結果及復發情況 70例宮頸糜爛患者,2例術后病理證實為CINⅠ級,1例CINⅡ級;CINⅠ-Ⅱ級術后病理符合率98%;8例CINⅢ級術后病理6例符合,另2例分別為CINⅠ-Ⅱ級及原位癌;原位癌2例術后病理符合。CINⅠ-Ⅱ級121例術后隨訪僅1例于術后15個月復發,再次行宮頸LEEP術,病理級別與前次相同。CINⅢ8例隨訪8個月時,有1例陰道鏡下活檢仍為CINⅢ,最后行全子宮切除術,術后病理同術前。宮頸原位癌2例錐切術后分別隨訪1年、6個月,TCT及陰道鏡檢查均未見異常。
3、討論
目前,LEEP已經在國內廣泛應用于宮頸病變的治療,其具有操作簡單、出血少、手術時間短、病人無痛苦、臨床效果好等優點,尤其是由于其良好的電切和電凝功能,快速切割,對組織的熱損傷小,切緣炭化低,不影響病理組織學的診斷等優點,已得到專家的肯定。通過病灶切除及宮頸錐切治療宮頸病變,對于CINⅢ、宮頸原位癌避免了全子宮切除術。本文選用宮頸LEEP術加殼聚糖抗菌成膜劑治療宮頸病變,提高了治愈率。殼聚糖抗菌成膜劑中的透明質酸、修復因子協同殼聚糖,三者相互作用,對多種細菌表現出類抗生素的作用。殼聚糖能促進上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的生長,抑制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因此能促進宮頸組織修復及創面愈合,減少疤痕形成。本組資料患者于LEEP術后第一天開始隔日使用1支殼聚糖抗菌成膜劑至術后2周,明顯減少了陰道排液量,促進了創面愈合,減少了脫痂出血及宮頸粘連等并發癥的發生。

上一篇:淺談細菌性陰道病的診療
相關閱讀
- 宮頸錐切——預防宮頸癌的重要防線2015-12-01
- leep技術知識2012-08-31
- 宮頸LEEP術在宮頸上皮內瘤變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2012-08-06
- 慢性宮頸炎一定要采用LEEP刀治療嗎?2007-10-17
- leep手術注意事項200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