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切除術后形成的盆腔囊腫23例分析
關鍵詞:盆腔囊腫
本文就本院收治的子宮切除術后形成的盆腔囊腫23例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囊腫發生的原因及處理方式。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1997年1月至2004年12月,因良性子宮疾病在本院或外院行子宮切除術(均為開腹手術),術后發現盆腔囊腫而來本院治療患者23例,年齡37~51歲(平均46歲)。前次手術指征:單純子宮肌瘤或子宮腺肌癥,或合并一側卵巢囊腫 。前次手術方式:單純子宮切除術13例,子宮全切術加一側附件切除10例。 發現盆腔囊腫距前次手術時間4個月~4年(平均15個月),距再次手術時間8個月~4年(平均18個月)。臨床表現:下腹脹,下腹隱痛,腰酸;部分患者無明確癥狀,在體檢時B超發現。 婦檢:盆腔觸及囊性腫塊,大部分邊界不規則,活動欠佳,伴或不伴壓痛。 B超:多為無回聲暗區,呈囊性不全分隔狀,囊腫壁薄邊界清,直徑5~15cm,部分囊腫內可見均勻光點回聲。23例術前均行CA-125、AFP、CEA、HCG檢查,除2例子宮內膜異位囊腫患者CA-125達升高外(1例4200IU/L,1例輕度升高),其余患者檢測指標均正常。
1.2 治療方法
1例在陰道超聲引導下行囊腫穿刺術,穿刺液常規檢查及病理學細胞涂片無異常發現,7例腹腔鏡手術,15例開腹手術。
22例手術治療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盆腔粘連,其中包裹性積液13例,盆腔粘連嚴重、解剖結構難辨、卵巢贅生性囊腫合并盆腔粘連9例。手術行粘連分解、包裹性假囊性結構切除或患側附件切除,過程均順利,術后平均住院9d。
2 結果
術后病理診斷:包裹性假囊性結構14例,漿液性囊腫5例,子宮內膜異位囊腫4例。均得到隨訪,隨訪時間1個月~1年(平均6個月),B超復查無盆腔囊腫復發。術后4例仍感腰骶部酸脹,3例接受激素替代治療。
3 討論
3.1 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囊腫的發生原因
本組23例均因子宮良性疾病行子宮切除術,術后發現直徑>5cm的囊腫,經觀察數月仍持續存在。經手術證實,囊腫類型主要為包裹性假囊(60.9%)。生理性盆腔積液由卵巢產生,如果腹膜被感染或損傷,吸收能力下降,由卵巢分泌的液體就可能被周圍瘢痕腹膜所包裹,形成盆腔包裹性假囊。盆腔手術(子宮切除)術后造成盆腔腹膜的損傷或者因術后的炎癥性反應,導致盆腔腹膜瘢痕形成盆腔粘連,是術后盆腔囊腫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手術當中一定要強調操作輕柔,嚴密止血;圍手術期應予抗炎治療,以減少術后粘連的發生。良性子宮疾病行子宮切除術時卵巢的去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一方面,切除卵巢可以避免卵巢以后發生惡變的可能及避免保留的卵巢可能發生良性囊腫而需再次手術。本組23例術后盆腔囊腫患者,第一次手術方法均為保留一側或雙側卵巢的子宮切除術,說明保留卵巢的子宮切除術,存在著將來卵巢囊腫復發或增加盆腔包裹性假囊發生的潛在隱患;但另一方面,保留卵巢可以保留其功能,研究表明①,絕經后婦女的卵巢仍能繼續分泌大量的睪酮、雄烯二酮及雌酮,并可通過性腺外轉化將雄激素轉化為雌激素,所以不少學者認為絕經后5年內切除卵巢都應慎重。
3.2 囊腫的處理方法
23例盆腔囊腫中, 其中有1例術前B超診斷為包裹性積液,經CA-125、AFP、CEA檢查均正常,在陰道超聲引導下行囊腫穿刺術,抽出淡黃色液體1200ml后,注入地塞米松、a-糜蛋白酶、慶大霉素抗粘連、抗炎,術后隨訪6個月無復發。說明對此類盆腔囊腫患者,結合前次病變,婦科檢查,超聲影像及CA-125等腫瘤標記物檢查,排除贅生性腫瘤,可以選擇B超引導下穿刺術,以免再次手術。
3.3 腹腔鏡手術在治療盆腔囊腫中的作用
本組7例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2000年后的病例),與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具有手術出血少、術后住院時間短、術后無并發癥等優點。近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臨床應用日益普及,不僅改變了醫生的思維觀念、技術路線和操作技巧,而且已逐步成為婦科手術治療的新模式②。由于這類囊腫以包裹性假囊組織結構居多,微創的腹腔鏡手術可以減少再次開腹手術造成的粘連,所以是一種 合適的手術選擇。但腹腔鏡手術存在一定的并發癥③,一般而言,并發癥的發生與術者的經驗以及手術難度有關。由于此類患者往往存在致密粘連,甚至腸管粘連或解剖結構難辨,而此時借助操作醫生雙手的觸摸對辨認解剖結構是非常必要的。是否選擇腹腔鏡手術,應視患者的具體病情而定,且與術者的經驗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向陽. 子宮肌瘤手術治療時卵巢的去留問題. 中國醫刊,2002,37:20~21.
2 朗景和. 新世紀的婦科腹腔鏡手術.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4,39:289~291.
3 劉彥,張惜陰. 上海市14所醫院近10年婦科內鏡手術并發癥的分析.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646~649.

上一篇:LEEP刀治療宮頸糜爛療效觀察
下一篇:幼女外陰陰道炎72例臨床診治分析